勇于创新解难题
新装备是火炮家族的精尖宠儿,整个系统涉及18个专业100多个战斗岗位,不把原理搞透就不可能驾驭好!团长、政委分别打起背包住进班排,带领官兵天天泡在装备车间,每天一身油渍,一步步分解每个战斗组件,用3个月时间绘制出新装备原理图,化繁为简,解决了新装备原理难学、没有资料的问题。
作为首批列装的部队,没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教材,就谈不上形成作战能力!该团丁团长、汪参谋长带领各专业骨干,白天跟班跟训,晚上一头扎进一堆堆说明书中啃原理、编课目、分步骤、定标准。新装备列装两个月后,全军首套某新型装备操作训练教材新鲜出炉,成为全军新一代训练大纲中此类装备训练的“蓝本”。
方向机、高低机等传统火炮的操作零部件全部被计算机键盘和各种电子按钮替代;实装操作训练悄无声息,只闻键盘声声,不见常规火炮挖驻锄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面对新装备带来的全新训练方式,几位堪称优秀老炮兵的团党委常委坐不住了:信息化浪潮在改写训练场的样式,适应军队转型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推进训练模式转变!历时4个月,又一套分队指挥模拟训练系统诞生。这套系统软件被嵌入团队综合信息网,将分队“一网打尽”,网络化、模拟化、模块化训练模式迅速形成,官兵不出门便可在网上进行新装备模拟训练。
近年来,官兵自主发现新装备设计、用材、性能等方面的32个问题,提出80多条意见和建议。装备生产厂家依据这些建议对全军列装的新装备进行更新和改装,提高了装备的稳定性,推动了全军同类装备部队的战斗力建设。
军事斗争准备形势刻不容缓,战斗力建设的步伐一步也不能慢。团领导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工作思路,认定战斗力建设必须在实现和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中有力推进,走出“三步棋”:
——着眼急需创新模式培育人才。他们在全团叫响“人人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构建部队、厂家、学校和科研院所“四方共育”机制,实行“1+3+9”滚雪球式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专业领军人才带3个技术骨干,1个技术骨干带3个操作手。
——立足岗位搭建平台锤炼人才。“岗位是最好的平台。”被军区评为优秀中青年技术干部的装备处处长易智辉,原是一名弹药专业技师。一次,某新型反坦克导弹专家到团里调研,他一口气问了13个问题,有的问题把专家都难住了。团领导发现这个“好苗子”后,先后让他担任新装备技师、装备处助理员。易智辉很快成为新装备的行家里手。
——采取超常措施引进保留人才。团党委专门申请,从新装备生产厂家特招了2名技术专家、4名技术骨干,用好分配到团的1名博士、6名硕士、12名双学士专业技术干部。
“人才既要用得顺手,更要注重改善结构,储蓄发展后劲。”在挖人才、留人才的同时,团党委每年安排20万元资助官兵参加学历升级、英语过级、电脑考级,支持15名优秀干部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年,团队先后有68人被评为优秀指挥军官,200多人被评为技术能手,26人被总部、军区表彰为训练标兵。人才方阵成为战斗力建设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