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户籍新政终于出台。2月23日,上海公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具体内容。
根据最新规定,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并同时符合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等其它4个条件者可以转为上海户籍。为了激励部分持居住证的准上海居民加入上海户籍,上海方面还推出了优先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的激励措施,其中包括按个人在上海市直接投资(或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三个纳税年度内累计缴纳总额及每年最低缴纳额达到上海市规定标准的可以不受部分常规条件的约束。
本报记者获悉,在此户籍新政推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多次接见上海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参与人员。
据悉,上海方面还在细化部分条款,比如重大贡献奖项范围,计税薪酬收入标准,技术管理和关键岗位范围,投资纳税数额和用工人数标准等。
期待口子再放宽
在浦东一家半导体公司做封装测试的刘女士对当前的居住证转户籍制度的出台感到既高兴,又沮丧,高兴的是政策终于出台了,看到了希望,尽管对于她而言需要7年才能够转成上海户籍。
然而,一些条款引起了社会的争议,其中引起最广泛争议的是一条名为“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的条款。
刘女士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公司是外企,但我们没有中级职称这种说法,但我有居住证,难道我不符合这个条件,就不能转为上海户籍么?”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占据上海半壁江山的外企、私营企业中,有很多单位并没有中级职称这种制度,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则往往设有相关评价体系,这让部分人士感到“不爽”。
外界争议更多的是,到底该如何衡量什么是“人才”:是证书衡量还是社会认可度衡量?
根据本报获得的《上海市居住证人口转户籍人口的政策研究》内容,该方案建议按照工资资质,比如企业高层管理人才,中层管理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以及正高、副高等专业技术人才,而并没有盯住只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
总量调控也成为外界争议的一个主要方面,根据上海户籍新政规定,上海方面将对持证人员申办常住户口实行年度总量调控,符合条件的持证人员按规定排队轮候办理。超出当年调控人数总额的,依次转入下一年度办理。
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现有常住人口约1900万,其中户籍人口约1300万,约600多万人没有上海户籍。据悉,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负责根据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平衡确定年度可以入沪上海户籍的总量。
尽管上海一直强调必须考虑到城市的就业、环境、社会保障承受能力,但始于2002年的人才居住证制度,到2007年2月,主证也才有164257张。
因此,外界质疑,在入籍人数可控的前提下,即使符合指标条件的也不一定能够入沪籍。
不仅如此,外界还表示,上海居住证转户籍口子并没有开得很大。目前,上海市的居住证主要分为三类:人才类居住证、就业类居住证及投靠类居住证,拟开放的主要是对持有人才类居住证的人士。
外来农民工户籍问题仍难解决
本报同时从上海市有关部门核心人士处获悉,此前,上海方面制定出两个版本的户籍改革方案:A版本和B版本。其中A版本由上海市发改委(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而B版本由上海市人事局牵头。上海市最终采纳了B版本,也即此次上海市政府出台的方案。
A版本主要是针对外来农民工的。但该版本这次被搁置。显然,尽管上海在户籍改革上开始迈出一大步,但上海对待外来人口的户籍问题上,尤其是农民工问题上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
事实上,在上海的外来人口中,大部分是农民工等流动人口,而他们也是上海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参与《上海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调研课题》的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张子良在接受上海本地媒体采访时表示“调整增量人口结构,才能弥补本市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
上海市政府统计,外来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9岁及以下,占80.9%,其中大部分是外来农民工。
如何让上海当地人不感觉到被边缘化,又能照顾到外来人口的利益,成为上海这个特大城市必须面临的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孙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