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猫猫调查”无疑是20日最值得关注的新闻之一。这一天,包括公检法人员、媒体记者和网民代表的“躲猫猫调查组”正式出发前往云南晋宁县公安局。
无论调查组最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仅就这一个案而言,都已是最好的结果了,云南官方无疑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与之相对,所谓“封锁舆论”或者“引导舆论”的拙劣,早已尽显无遗。
“躲猫猫调查”背后的善治智慧,本质上就是以谦卑敬畏的姿态和公开透明的途径,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实际行动坦诚回应公共舆论的质疑。这一做法在理论上其实了无新意,也经常性地挂在一些政府官员嘴巴之上,之所以迟迟不见落实到行动上来,恰是因为一些权力的过于傲慢自负或者权力的不自信。
一些权力的傲慢自负早已尽人皆知,自不必多言;在云南官方首开先河之后,“看得见的好处”也许会适度改变一些权力的傲慢,可能会有一些权力愿意放下架子来,效仿被事实证明有效的“躲猫猫调查”模式。最值得关注的倒是后者,即权力的不自信。一些人虽然嘴上说“欢迎舆论监督”,事实上却非常不情愿被监督。
“躲猫猫调查”好就好在其形式,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因为云南官方特别有勇气,而可能恰恰是建立在官方事先已确信自己清白的基础之上。如果说“躲猫猫调查”是“形式大于内容”,那等于是指责其在作秀,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想要强调的是,“躲猫猫调查”其实是“形式大于勇气”的。故此,邀请网民参与舆论事件调查,作为一种官方主动行为,是不可能真正“成为常态”的。(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