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的调查员
“不解渴”的报告在网上发布后,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调查团成员成为网民议论的焦点,关注热度甚至超过了命案本身。
因为调查团查看监控录像和会见嫌疑人的请求未能实现,开始有网友质疑调查团是宣传部门的托,整个事件是在作秀。
昨天凌晨,因迟迟不见报告公布,在天涯论坛上,“风之末端”发布的帖子,回帖“风向”发生转变,从最开始赞扬他是草根英雄,转变为“政府走狗”。网友开始启动对他的人肉搜索。
很快,一些线索浮现在论坛上。“风之末端”本名赵立,自我介绍为网站编辑。但有网友搜索到《昆明日报社2007年工会工作计划》,其中赵立为工会的宣传委员,计划中所登照片也与其本人一致。
随后网友继续人肉搜索发现,8名网民和社会代表中,多人实为媒体记者和官方网站版主。同时有网友发现,在此前云南电视台的一次会议中,“风之末端”和“边民”就已经作为“热心观众”露面。网民们怀疑两人是“御用网民”,质疑其草根身份。
对此,伍皓回应称,原定的计划中,最先报名的网民将成为调查团的主任。而“风之末端”和“边民”因为是他QQ群中的成员,所以占了“提前报名”的便利。他称,此前确实在关于云南电视台的会议中见过两人,但两人绝不是官方的托。
至于两人为何在宣传部副部长的QQ群中,伍皓称是因为看重他们的网络影响力,“那个边民绝不是托,我倒觉得是个刺头,有时候让我很头疼”。
伍皓说,云南两会期间,有媒体拍到有代表开会时闭眼睛,边民马上写了一篇讽刺性的批判网文,影响很大,让他这个宣传官员如坐针毡。
伍皓称,除边民等3人是QQ群成员提前报名外,其他人选都是随机产生,至于为何媒体人员居多,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事件的关注度更高。
云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龚飞负责这次随机选人。他说在报名的众多网友中,他挑选网络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网友,判断的标准是发过的网文作品。而在社会人士中,则选择各行各业的人,既有大学生,也有民营企业员工和保险推销员。
“我们既然决定公开透明地处理此事,就没必要找托进行遮掩。”伍皓称。
漩涡中的官员
除去调查团的网民遭质疑外,事件的推动者——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也身陷舆论漩涡之中。
号召令发出后,在天涯论坛上,有人发帖称“伍皓是个好同志”,也有人称伍皓想借机出风头,谋取政治资本。还有人称,宣传部不应越俎代庖,插手此事。
伍皓曾在新华社工作多年。事发之后,新华社的老领导和老同事给他发来短信,称他是“史上最火的宣传部长”,也有人劝告他,到机关工作,就要适应机关环境和机关的工作方式。
对于这些评价和劝告,伍皓感觉百味杂陈。但他一直坚信,他没有做错。他说,这种公开透明处理网络舆情的办法,符合整个云南省打造阳光政府的思路。
让他欣慰的是,事发之后,国新办网络局的领导支持了云南的做法,“开创宣传思想新的思路”。
伍皓说,他并没有想过会否影响日后的仕途。他说,他曾长期担任新华社的记者,虽然现在是新闻官员,但在追求真相这一点上,记者和新闻官并无差异。
伍皓总结了此前宣传部门应对相似网络事件的办法,“捂是一种办法,我至少可以和省内媒体打招呼;拖是一种办法,不予置评,不理它;删是一种办法,可动用各种资源删帖;等是一种办法,等司法机构出了结果,再开新闻发布会”。
他认为,这些都不是正确解决网络呼声的办法,社会公众有权公开透明地了解真相。
被打开的窗户
对参与事件的许多人来说,网络调查团事件影响深远。
21岁的李宁,曾是网络游戏的热衷者,而今他越来越关注网络上的社会焦点问题。
他把网络视为投身社会前的观察窗。参加完调查团后,他说他看问题的方式已经转变,他想多读些法律类的常识书籍,以后要谨慎参与网络事件跟帖,“要有自己的判断,不再人云亦云”。
而对宣传部门而言,网络调查团开创了宣传处理的先河。云南省委宣传部介绍称,这种处理方式将作为常态保留下去,并将在实践中完善。宣传部门将建立网民数据库,在社会热点问题上,邀请网民参加。
在伍皓的设想中,他还打算召开草根新闻发布会,“比如说,农民工问题,我们就可以请农民工自己上台来讲”。
一切都在围绕公开、透明的原则在设想和进行,伍皓不担心网络调查团仅成昙花一现,“这扇窗打开了,我们就没打算把它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