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您注没注意到,里面像“躲猫猫”事件当中说这个流行语,“躲猫猫”、“瞎子摸鱼”等等,说白了,实际上这些都是捉迷藏的一种民间的说法,但是我们注意到,在网络当中,大家往往不使用这种比较正规的,比较严肃的语言,往往用“躲猫猫”这种带有点儿戏,甚至带有点反讽的这样一种语言,怎么来看待网民所做的这样一种做法?
王锡锌:
这样一种调侃或者说带有黑色幽默的这样一种调侃,我想本质上是反映出对于政府在信息释放时那样一种欲速还休,或者是半遮半掩的一种反讽,它其实是对政府在信息释放的时候所释放的信息的公信力的一种质疑。通常来说,如果我对政府所讲的话有一种质疑,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正常的渠道去直接表达,比如说我们就可以直接对警方说,你这个解释可能很难让我们相信,请你给我更具体一点的解释。但是因为表达权应该说在一些情况下还不是很畅通,所以在网络上,我们用这样一种民间性的话语来表达,其实我觉得是一种抵制,是对公信力的一种质疑。
主持人:
应该说从云南省委这次的做法来看,我们相信它主观上是积极的,从现在来看,对于民意也好,对于舆论也好,像大禹治水一样,是要疏,不能堵。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即便有了相应的发布,比如像瓮安事件,出现了一个“俯卧撑”,比如像“躲猫猫”事件出现了“躲猫猫”这样的流行词,为什么大家对它还不满意?
王锡锌:
不满意我想有态度方面的,也有常识方面的。从态度方面来看,中国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存在三种主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像“周老虎”是比较典型的,我们可以叫做关门,我直接关起门来,不论你网民也好,民众也好怎么说,我都不理你。
第二种就是我们讲的“躲猫猫”,或者叫捉迷藏,类似于“俯卧撑”,这次的事件中“躲猫猫”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特征就是我说一个理由,但这个理由离常识太远,有效信息太少,而给别人的想像空间太大。
主持人:
这个让一些网民说,你的这种解释实际上在侮辱我的智商。
王锡锌:
的确,因为从常识来讲,它离我们一般的常识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刚才讲的还有一类,第三类,其实还是一种搪塞性的,完全搪塞你,比如说我们天津有一位官员在面对政府信息公开请求的时候说,这事我不能说太细,最近我们也看到中央的一些部门讲到信息公开的时候说不宜公开,这些他好像在回答你,但是又拒绝了你。所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可能让公众觉得相互之间就有隔阂。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方式上,我们刚才已经讲到了,尽管我告诉你了,但完全背离我们基本的常识,所以会招来质疑。
主持人:
虽然从数学角度来讲,小概率事件难以发生,比如在茫茫大海当中,两个核潜艇还能撞到一块。“躲猫猫”这个事件可能还真是由于做游戏导致人的死亡,但是这种解释让人感觉是违反常理的。从下一步,从政府信息公开角度来讲,您觉得在哪些方面应该有所加强?让这种信息更透明?让普通百姓更信任?
王锡锌:
小概率的事件的确存在,所以我们并没有说完全排除在事情真相中有那种概率存在,但是当你解释这种小概率事件的时候,你需要更加明确的、具体的信息、证据来支持,而且需要一种真诚的、互动的这样一种态度来交流。比如说我提出了这样一种说法,你可以回应,你可以质疑,我对你的质疑又必须要进行回应,所以它必须要有不断的这种来回几个回合。
从政府信息公开长期的角度来讲,我们看到不论是瓮安事情中的“俯卧撑”,还是这次事情中的“躲猫猫”,如果不是上级部门,特别是当地的主要首长,甚至党委出面,那么可能这样的事件我们还不知道结局怎么发展,比如说这里面,当地的有关部门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由省委宣传部来启动这样的调查。
所以从常态来讲,我个人认为一定要注重对知情权的充实。比如说我们通过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有质疑,我们有正常的渠道去提出这样的请求。
主持人:
就像我们很多事件出现,解决问题需要包青天,而缺乏一种制度化的东西,就说现在让网民参与进来,或者说用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调查,怎么能进一步的制度化。
另外把以前比如说司法机关,包括人大、媒体的这种监督,本身也让它能够正常运转起来。
王锡锌:
制度其实是存在的,只是我刚才讲到了,制度的运行可能仍然存在一些疲软的现象,而这种疲软的核心症结就在于我们虽然有这样一些权利,比如说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刚才那位省委宣传部的副部长也讲到,但是这些权利在实现的过程中,应该说渠道还是不畅通。
现在我觉得更重要的,制度要让它运行起来需要动力,核心的动力就是充实民众的这样一些权利。另外,从民众权利为基础引入舆论的监督、社会的参与,可能使整个这样一种制度运行的大环境得到改观。
主持人:
从这次“躲猫猫”事件当中看到,普通网民参与到调查当中来,您觉得像这样的事件会常态化吗?会制度化吗?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锡锌:
我觉得常态化,如果我们从短期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比如说刚才云南省委副部长也讲到了,我们的窗户打开以后就不会再关上。我相信从潮流来讲,民众的参与毫无疑问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