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试有一道题目,考问考生对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的看法,被传到浙大bbs上后,引起浙大学生的议论。《青年时报》昨以《上海交大面试题令浙大学子不满 一个帖子引发一场虚拟“掐架”》为题报道这个事情。但一到网上,就成了莫须有的“标题党”:《上海交大面试题引发浙大不满 被指争生源撕破脸》。学子之间遂成学校之争,而且“撕破脸”了。
浙大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一事,作为当下社会热点,是高校存在的诸多问题之缩影,作为考查大学新生候选人的面试题目,本身比较有趣,能够考查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和分析决策水平,也能观察考生的价值取向和学术理想,不失一个好题材。在《青年时报》的报道中,浙大招办负责人夏老师就认为,“撇开学校来说,作为社会热点事件,这种事情是可以谈论的”,“选择开放性话题来进行面试原本无可厚非”。上海交大招办方面也称此乃考官自主出题,并不具有特殊意义。
唯一对此敏感的是浙大学生。青年学生血气方刚,对涉及学校的些微负面话题表现敏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当予以鼓励。相反,社会应努力教会学生平和地看待非原则性问题,容许别人理性地探讨问题。温家宝总理面对剑桥学生不友好的举动,都能从容应对,并待之以宽容精神;面对一记者掷鞋抗议,小布什更是以幽默风趣的玩笑话应对。
媒体本来负有对社会的一定教化功能,但在交大面试题事件上,似乎并不鼓励人们做具有宽容精神和幽默风度的人,而且恰恰相反,大有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之嫌。浙大学生在网上对此事有很多议论,观点各不相同,媒体特地选择浙大个别学生的过激言论,并制作成黑体大标题,虽然报道“局部真实”,而整体失之偏颇。一个考官即兴所出考题,却上升为兄弟高校之间的“生源之争”,不仅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更让有关各方陷入无谓纠纷。
对于新闻事实,媒体自有报道的天职,但不能作有倾向性的解读,尤其是不能激化矛盾,以为自己的新闻报道“生产”新闻事实。对于交大面试题,媒体报道要恪守职业操守,网友不要人云亦云。(陈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