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财富的分配决定镇与镇之间农业发展的差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水利财富的分配决定镇与镇之间农业发展的差距
2009年02月12日 16: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水!水!水!

  河南省辉县市——一座太行山下的县级市,水利设施千差万别。东南靠井灌,东北靠库灌,西南靠河灌。水利财富的分配决定了镇与镇之间农业发展的差距,而不同村落的经济实力也作用于水利灌溉的发展

  本刊记者/ 陈晓舒(发自河南辉县)

  龟裂的土地里,马喜梅在和干旱做着最后的斗争。

  时值2009年元宵节,这位河南辉县市前李固村的村民用铲子不停重复一个动作——拨水。马喜梅所处的这块500亩麦田已经快渴死了,本是青色的幼苗已由麦梢处开始往下泛黄,却只有不到1/3的田地能被灌溉到。

  “没用,但地总要浇。”这个嫁到前李固村20年,也种了20年地的村民说。面对如此旱灾,一铲子一铲子的“拨水”无异于杯水车薪。

  “麦盖三层被,来年头枕馍馍睡”——这是当地流行的农谚。但从2008年10月下旬至元宵节前,辉县没下过一片雪和一滴雨。这也是整个河南的状况。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4350万亩,已有316座小型水库干涸,接近3万眼机井水位下降,有些水井打出了浑浊的泥汤。

  马喜梅所在的这块500亩的小麦——相当于47个标准足球场,“解渴”仅靠的是麦田边上一家废弃加油站里的井水。它是一口普通的小井,井口宽不到2米,井深30米。天旱的时候几近干涸。2009年春节后就已经抽不出来水,幸好在元宵节的前一天,河南省全省人工降雨,辉县市市政府也打了32炮雨弹,7至8毫米的雨刚能淋湿头发。

  这口井的主人是石存高,前李固村的村委会副书记。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村干部身份当回事, “村里没钱,工资都发不下来。平时村委会不忙,就在自家地里种地。”他解释道。马喜梅等村民用他的井灌溉,水泵发电抽水的电费,照每度0.48元的价格付给他。

  前李固村属于孟庄镇管辖,但在这个经济强镇中,前李固村的人均收入排倒数第二名。而村委会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因为“没有集体企业,所有的发展以农业为主”。石存高说。

  前李固村全村2000口人,1000亩地。而这1000亩地只能靠村里的8眼小井来灌溉——还包括石存高这类的私井。

  8眼小井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打的,深不到60米。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河南省长期干旱,井里经常旱得没水。据河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作为中国第一的粮食大省,河南省水资源多年平均为405亿立方米,人均、亩均占有水量只是中国平均的1/5。

  “全村有500亩地没有灌溉条件,平时要浇水只能用管道引水,井眼也经常没水,通常是能抽2小时的水就先浇两小时地。”石存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近些年随着气候越来越干旱,地下水位越来越低。村委会也曾经想多打几眼井,却发愁没有资金来源。打井的钱全得靠村委会自己筹集,镇里并没有专门款项。一口较深的机井需要花费二三十万元,普通小井也需要8000元,每每村委会想动议全村集资打井,却总被“不能增加农民负担”的政策压下来。

  “年前没水浇地,现在全省都在抗旱,市里和镇里都很重视,昨天省里还发来短信,要求积极抗旱,情况他们也都知道。”石存高说,“这几天断断续续开始浇地了,还是不能全部保障。”

  直到元宵节,辉县市抗旱已暂告一段落。辉县市主管种植业的副镇长陈振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全县71.5万亩受旱的地,已经浇完大约九成。”

  “前李固村的1000亩地,还有一半没被灌溉到。”石存高说。此时,村委会门口热闹的元宵“彩会”正在进行——这是一台村民自编自导的活动,每天敲锣打鼓,蹦蹦跳跳,跳到村委会的时候,停下来喝一杯开水,拿几块饼干。

  紧挨着前李固村、同样归孟庄镇管辖的高村,却请来了开封市豫剧团的演员。元宵“彩会”的差距如同两个村庄的水井的差距——与前李固村8眼井相比,高村有70眼井。高村比前李固村多了1/3人口,地也多了一倍多。

  高村是孟庄镇最富裕的村。主管农业的村主任杨德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70口井也是从解放前开始陆陆续续打的,2008年又花两万多打了两口井。”高村的井只要没水就马上废弃,村委会花钱帮村民打新井。

  大旱到来——2008年12月,村委会也号召村民浇地防旱。村民浇地的积极性显得很高,因为麦子是自家的,而浇地的成本——电费,则是村里一起分摊。高村一直以来有个不成文规定,灌溉的电费村委会和村民各出一半,这让周边村的农民极其眼红。

  “高村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完全仰赖工业反哺农业。”村主任杨德林说,“村里面有玻璃厂、拖拉机厂等三四家集体企业,这为村里贡献了很大的收入。”

  “补贴农民的电费都是工业收入来的,农业没有多少收入。”杨德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后,村民们不需要缴纳“公粮”,高村开始更重视工业发展。

  而前李固村的村民提起村委会,笑称:“不缴公粮了,哪还用村委会。”前李固村却也是从工业发展的路上走到今天。村党支部书记石清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运气不好,70年代选择了造纸厂,结果与国家政策相悖,都被关停了。”

  上个世纪70年代,不仅仅是前李固村,整个孟庄镇27个行政村有49家小造纸厂,此类高污染的企业也成了孟庄镇的支柱产业。那时起,孟庄镇的工业经济收入就占辉县市的半壁江山。

  2000年,为保护耕地,中国政府关闭了这类小造纸厂,这给前李固村带来的影响是:村里许多人破产,想再创业没有启动资金,只能继续种地。而小造纸厂已经污染了前李固村的耕地,同时生产时大量抽取浅层水,使得当地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严重缺乏,也影响了灌溉。

  前李固村从孟庄镇最富裕的村之一,一直跌落谷底。

  高村、前李固村两个在经济条件上相互竞争的村落,命运从此转折。前李固村的村民已经无法再种水稻,只能种植改良的小麦或者玉米。原来被厂房占用的灌溉渠道,也不得不重新疏通。

  孟庄镇的灌溉渠道由镇政府统一修葺,副镇长张福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修渠道一米需要花费接近30元,去年镇上拨了30万元新修了8000米的渠道。”这是镇上花费在水利上的最大投资。孟庄镇共有约两万亩地,地处平原地区,所有灌溉都靠井灌。全镇650眼井,根据各个村的贫富情况,富裕的村井口多,贫困的村井口少。

  “辉县市里给的资金并不多,只要依靠底下自己筹措,管道镇里可以帮着修,打井和水泵一些配套就只能靠各村了。”张福堂说。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