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
三十亩麦田才有一口井
相比之下,豫北武陟县武惠镇的农民高长文则要幸运一些。每天都从电视新闻里“了解政府抗旱政策”的高长文,天亮没多久就和邻居一起出来浇地了。
处在返青期的麦苗即将分蘖(小麦的分枝。分蘖多少,标志着小麦群体结构的好坏,影响小麦产量高低),这是浇麦保苗的“最后机会”。一旦土壤水分不足,分蘖节处于饥饿状态,就成了“卡脖旱”,势必影响小麦的产量。
高长文用的潜水电泵可以直接从电网取电抽地下水,电费是0.75元一度,平时浇地用11度电就差不多够了。因为今年旱得厉害,一亩地要用差不多14度电,合10.5元钱。去年,高长文家的9亩麦地亩产在千斤以上;今年虽说持续干旱可能会导致减产,但是“现在能浇就没啥大问题”。
大茶堡村民何公龙对旱灾的看法也一样:能浇到水就没大问题。“下雨我们就省点力不用浇;现在旱,就得自己浇水。”村里的麦田三十亩地就有一口井,2月6日,何公龙给自家的麦田浇了开春以来的第一次水。
在武陟县东面的原阳县,68岁的原武镇农民郝天兴坐在自家麦田的小马扎里,看着十几只羊。郝天兴家人口多,一共种了将近40亩地。前些日子天太冷,怕浇水下去又把麦子给冻上,一家人眼看着旱也不敢浇地。这几天气温一回升,马上就把水浇上了。不过,“要不下雨,过几天还要再浇。”
这里每70亩地就有两眼机井,因为靠近黄河,还修着引水渠,往年可以直接引河水灌溉。可惜今年上游的水渠有损坏,引不出水;只好用机井抽地下水,要不还能省些钱。
“按说今年的麦一棵一棵都长得比去年好,就是太旱了”,郝天兴仔细扒拉着叶片泛黄的麦苗十分惋惜:“浇完了水,(麦苗)还是要死一点。”
从武陟到原阳,公路沿线所能看到的机井都接上了水管。据当地政府的统计,武陟县60多万亩小麦已经完成浇灌近95%。
与短时间内突如其来的水灾和雪灾不同,旱灾的袭击悄无声息、日渐积累,一旦爆发却难以扭转。
特大旱灾成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一场考验,在水利设施病险危重、蓄水不足的地方,农田只能任由旱魔肆虐;而相对完备的农田水利设施却能将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
针对这次旱情,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指出,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在旱灾面前暴露无遗。
山区
人能吃上水就不赖了
平原地区农民尚有应对旱灾的办法,山区和丘陵地带完全“靠天吃饭”的人们就无计可施了。
在焦作博爱县,山下有机井浇地的村民们胸有成竹。承包了一片竹林,家里还有两亩麦田地的宋小虎略带夸张地说:“我们一年四季不下雨都没关系,能浇水麦子就不会死。”
然而,距此仅仅20分钟车程的月山上,几层梯田都已难见绿意。这里打从种麦起就没怎么下过雨,滴过两次雨点也不过刚湿了地皮。
下岭后村(音)的王旮旯家,四口人的生活用水都要从山下买。水从五里地外运来。一车水大约四吨,每吨水12元钱,每个月都得买上两三车。
幸好家里有不到半亩多地之前堆过肥,还有些麦苗在长。而在他身后的菜地里,干黄的小白菜已然枯死。
吃水都嫌贵的王旮旯完全没有买水浇地的打算,今年王家的麦田一亩地可能只有100多斤的产量。
在汝阳县城关镇井沟村,丁会团家的麦地同样无水可浇。在这样的山区,早年四处担水度日的丁家人觉得,这些年能吃上自来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上级对我们不赖”。
这里的机井超过一百米深,几乎是平原地区的三倍,一块钱一吨水的价格比城里还便宜。不过,机井抽出的水仅能供村民吃水用。缺乏灌溉的麦苗比山下细弱稀疏得多,好年景也只有每亩500斤的产量。
2月5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了我国历史上首次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同一天,在河南大学的百度贴吧里,出现了一篇号召大学生用切身行动支持抗旱的帖子。这篇号召农村同学浇完小麦再返校,城市同学节约用水以供抗旱的《抗旱保收宣言书》得到了不少响应。
一位四川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看我们地震灾区不是都挺起来了吗!我祝福河南能快点好起来!”张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