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绿油油的麦苗,如今却变成满地黄澄澄的柴草。昨日上午,商报记者前往豫东采访途中看到,一些旱情严重地块,已经面临绝收,旱情还在加剧,抗旱工作刻不容缓。
触目
不少麦苗成了干柴
昨日上午,商报记者沿连霍高速前往豫东商丘采访途中,开封、兰考、民权等高速公路两沿小麦大都已处枯黄状态,不少养鱼、养藕坑塘几近干枯。
开封、兰考等地部分引黄干渠正在发挥作用,田间农民忙着抗旱。
下午3时,记者来到黄泛区睢县境内,这里旱情也较严重。据睢县农业局统计,睢县小麦播种后降水仅19毫米,田间持水量在14%以下,部分地块在10%以下,远低于小麦正常生长的18%~22%,30%以上的麦田已出现黄苗死苗现象。
涧岗乡闫庄村的地块是该县有名的旱涝保收田,这里的浇灌设施配套齐全,又是全县农台区34个试点之一的专业村,一冬无雪雨给该村带来的损失也比较严重,村民丁广修随手在田间抓起一把麦苗,一部分已经枯黄。
随后,记者沿涧岗乡经过蓼堤、西陵寺镇等地,沿途看到受旱面积逐渐增多。特别是西陵寺镇李大庄西头一块麦田旱状更让人触目惊心。整块地约有30亩,原来绿油油的麦田已变成金黄色的“麦茬”。
一位姓赵的农民随手拔起一撮麦苗,看不出一丝绿色。“现在的麦苗用火一点就着,像干柴。”赵师傅说,附近没有水井,虽说距惠济河不到300米,但河水污染严重,即使浇水也会“毒死”麦苗。
说法
耐旱程度与麦种也有关
“谁能想到今年冬季不会下雪?只有1956年大旱才见到这种天气。”说话者是西陵寺镇李大庄村民王培初,今年70岁了,他说活了这么大年纪,这样的天气他遇见过两次。
入冬以来,王培初没少看天气预报,可每次都让他失望,1956年大旱成为今年冬季的一个阴影,没想到今年他又遇上了。
“这是五亩四分地,一家人全指望这麦田了。”王培初说,今年亲戚没走完,他就开始浇小麦了。
这些天,王培初心里一直考虑一个问题,他想不通,为什么同样地块,同时播种的两样品种,耐旱程度反差这么大?王培初所指的不耐旱的麦种是“周麦18”。
这个观点不是王培初一人所有,涧岗乡闫庄村的丁广修,蓼堤镇农民田凡、西陵寺镇杜公村的陈海龙等村民也持相同意见。
“这是县种子公司统一购进的麦种,同时也是县里主要推广的麦种之一,因为售价比较低,大部分群众都认为比较可靠,没想到……”王培初怨气重重。
而一部分群众则认为,麦种是一个原因,主要原因是天太旱造成的,往年也有种这种小麦的,为何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针对这个观点,王培初很不服气,他说浇好这块小麦后,他要找专家咨询一下,也想讨讨公道。
抗旱
村民浇地日夜排号
大年过后,气温回升,小麦旱情严重,这使农民措手不及。在西陵寺镇杜公村看到,一口井旁放几样灌溉工具和几床被褥。
“谁来早了,就谁先浇,工具排号人也得陪受罪。”村民杜冬亮说,前面那人浇地,下一个陪着看工具,弄不好在地里需要睡几天才能轮上自己。
除水井紧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大家都想趁着这几天浇灌好小麦,出去打工,他们都算过这笔账:小麦亩产最多500公斤,按照市场价格每公斤1.8元计算,每亩地毛收入900元,除去肥料和浇灌电费等杂项开支,每亩地净挣不到600元,可出外打工至少每月也能挣1000元。
但对他们来说,今年浇灌小麦更为困难,原来线路都扯到机井旁,把潜水泵放进水井里后,浇地一人就能搞定,而今,机井旁的电缆不见了。
“电缆被盗,就连变压器都没幸免。”杜冬亮说,全乡被盗变压器16台,蓼堤镇更为严重,被盗28台,如今浇麦是利用村里照明线路的变压器,现在是超负荷运转,估计全村的旱情解决了,变压器会“累死”。
据商丘警方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豫东电缆和变压器被盗现象比较严重,农村1/3的电力都曾被破坏,为此,他们曾多次组织警方和电力工作人员夜间巡逻,也抓获一些破坏分子,目前,这种偷盗现象基本控制。(商报记者 陈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