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2日上午,中国南极昆仑站开站并投入使用,第二十五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队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室主任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
由于连日来冰穹A地区天气相当恶劣,风大、能见度低,中山站也间歇出现较差天气,我国政府代表团无法乘坐极地飞机到达昆仑站,因此昆仑站开站仪式在南极中山站和昆仑站通过卫星电话连线同时举行。
“昆仑”现为度夏科考站
将来有望升级为内陆常年考察站
目前,昆仑站是一个夏季考察站,现已建成236平方米的主体建筑,主要功能是为了满足内陆考察人员的生活需求,同时建有简易机场等配套设施。
到明年初,站区将完成全部558.56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建设,包括主建筑区、后勤区、观测区和冰芯钻探区等,可满足15—20人在冰穹A地区从事南极度夏科学考察工作。
昆仑站海拔4087米,所在冰穹A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8摄氏度,已记录最低温度在零下82摄氏度以下,并很有可能打破“地球寒极”纪录。在冬天,当地自然环境极端严酷。但我国目前已有计划在未来将昆仑站升级为可越冬的常年考察站。
据介绍,从2011年开始,经过10年左右的不断完善,昆仑站有望达到常年内陆科学考察站的水平并开展内陆常年考察工作。
第二十五次南极考察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与欧盟南极内陆考察站水平相仿的常年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
钻取冰川浅冰芯
站区内夏季科考业已展开
日前,李院生和其助手在距昆仑站主建筑南偏西100米处位置,钻取了长度为62米的浅冰芯,并分段放入样品保温箱准备运回国内。
昆仑站落成后首次钻取浅冰芯意味着站区的夏季科考业已展开。李院生介绍说,在昆仑站首次试打浅冰芯,是为未来古老深冰芯的钻探作准备。
他说,“冰穹A地区的冰厚超过了3000米,它又是高原核心地区,因此很有可能找到最老的冰芯,反映100万—150万年南极气候的连续记录。这对于重建地球100万—150万年长周期气候记录,意义非常突出。”
冰穹A地区位于甘伯采夫山脉,冰盖下的这座甘伯采夫山相当于南极的青藏高原,是多种科学考察和监测的合适地点。因此,昆仑站的科学意义不言而喻。
同时,有了昆仑站的支持,科学家们也可以在中山站—冰穹A—南极点断面进行南极内陆横穿和科考。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主管极地考察事务的陈连增介绍说,以昆仑站为考察基地,南极内陆一系列科学研究将有计划地展开。
“熊猫计划”展开
建在昆仑站的天文台将是世界最好天文台之一
据介绍,昆仑站建成后,中国国际极地年行动核心计划“熊猫计划”的相关科考任务进一步展开。伴随昆仑站建设,内陆科考包括天文、测绘等一直在持续进行。
此次南极内陆考察天文观测和设备维护任务格外繁重。内陆队队员、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宫雪非是唯一的现场执行人。在队友的协助下,宫雪非对天文观测仪器的发电舱、仪器舱,以及南极小望远镜阵等进行了维护和安装。同时新安装了声雷达、天光云量测量仪、天光光谱仪等,这些仪器将为在昆仑站建设天文站获取精确的选址参数。
据介绍,冰穹A地区低温、低湿,风很小,云量也比较低,视宁度接近太空天文站,对宇宙深空、暗物质观测等前沿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建在昆仑站的天文站将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之一。
内陆队的忙碌新春
新春前后,冰穹A地区最低气温已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内陆队必须尽早离开冰穹A。时间紧迫,昆仑站的收尾工作、施工现场的清理和内陆科考任务,使得队员们没有多余的心思来考虑怎么过春节。
1月25日大年三十当天,李院生的冰芯打到了40米深。打冰芯要在露天完成,钻探队员有时在户外站上一整天,不得不忍受极度的寒冷。工程技术人员则要继续清理施工现场。
大年三十晚上,厨师张宏忠和几名帮厨人员一起,还是为队员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队员们感叹这顿饭吃得“年味十足”。南极内陆通讯极其困难,手段有限,除夕夜一些队员利用队里的铱星电话给远在万里之外的亲人拜年。
大年初一一早,气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内陆队继续干活。机械师曹建西“单人匹马”用雪地车轧出了长达4公里的“昆仑机场”。屈指一算,从电子工程师、搬运工到木匠、护士……曹建西这趟来南极竟已干过11个工种。
2月2日,昆仑站开站仪式结束后,南极内陆队已经开始返回中山站,他们在途中将继续进行中山站—冰穹A断面的科学考察。(余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