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的内容其实并不‘新鲜’,但8500亿的高额投入却是首次披露,这笔钱将怎么花值得关注”
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
~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会议决定,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五项改革,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资金。
这一刻,距离新一轮医改筹谋的2006年,已过去近3年;距离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的1997年,已过去约12年。
股市迅速作出反应。1月22日,医药股高开,万东医疗、通策医疗、新华医疗和四环生物4支股票涨停。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健康保障处处长任伟告诉本刊记者,医改方案的宣传报道工作将在春节后有计划地展开,目前尚无更多信息发布。
一位知情者对本刊记者说,医改的话题在近几年始终保持较高关注度,政策的风吹草动都会被媒体细致呈现,“新医改方案的内容其实并不‘新鲜’,但8500亿的高额投入却是首次披露,这笔钱将怎么花值得关注。”
深度参与清华版医改方案设计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沈群红向本刊记者评论道:“医改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是加大投入,而是合理科学地激励、依靠与引导医务人员提供可靠、安心的医疗服务。”
加大投入此其时也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2009年1月16日在博客上发表《公立医院改革如同鸡肋?》,文章认为,“政府财力已经具备非常重要,是实行有效的医改最重要的保证”。
廖新波以官员身份公开讨论卫生领域的大事小情,在卫生圈里已有一定知名度。他强调政府财力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爆发,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要求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的呼声不绝于耳。
政府加大投入应投向哪里?“补供方”一派的观点认为,政府应通过预算拨款的方式,支付公立医疗机构运转的全部或部分成本;“补需方”一派的观点认为,政府应出钱购买医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这两派观点的争论,直到2008年10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出台都不曾停止。
辩论激烈,源于以下基本事实——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到6%,而国际上许多不发达国家的投入也多超过7%,发达国家更是达到15%~20%。
卫生部2008年5月公布的《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在2006年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占18.1%,社会卫生支出为32.6%,个人卫生支出是49.3%。而在1980年,这三者的比例依次是36.2%、42.6%和21.2%。
不少学者认为,政府投入趋于萎缩,个人承担的卫生支出陡然上升,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胡锦涛讲话中关于“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等内容引人关注。有专家主张,明确政府的筹资职能,追加卫生投入,是医改成功的关键。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将卫生事业列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社会建设任务之一。
2008年11月,国务院又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之一,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有评论认为,政府此次安排4万亿元资金力求拈动国内需求,很重要的就是要解除城乡消费者当前和长远的忧虑,从而释放其消费活力。而从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三大民生领域——住房、教育和医疗来看,前面“两座大山”通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已在开展“移山”的工作,只有医疗卫生还未见大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