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应按时段限行◇专家:可以更人性化
昨天,本报(京华时报)推出的“热点话题会客厅”正式亮相。(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市政协委员赵小鲁、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作为首期嘉宾,就限行问题展开谈论。本报读者代表和搜狐网友也在访谈中提出诸多建议。大家一致认为,机动车限行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限行不能成为常态。
文\记者张灵图\记者张斌 周民
【今日话题】
北京机动车按尾号限行是否该继续?
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市政府发布通告,2008年10月11日至2009年4月10日,本市机动车试行按车牌尾号每周停驶一天(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除外),限行范围为五环路以内道路(含五环路)。停驶的机动车减征1个月养路费和车船税。
◎限行之大贡献
杜少中:限行改善空气质量
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认为,过去一年,北京在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质量方面取得很大成功,其中机动车污染治理对于改善大气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奥运期间高污染排放车限行、单双号限行,以及目前实行的按尾号限行等诸多措施综合作用,使北京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机动车限行措施是北京奥运会留下的一个经验。”杜少中表示,要减少机动车污染特别是要应对不断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情况,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控制高污染排放车——黄标车。
“限行是有必要的。”作为大气污染与控制专家,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贺克斌从专家的角度做出补充。他认为,一个城市对污染排放的容纳量是有限的,当总量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必须要想办法来减少它或者控制它。
他认为,淘汰黄标车和尾号限行都是减少大气污染的一个有力措施。但从污染物减排的效果看,首先提倡针对黄标车的限行,这也是国际上常用的做法。“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20辆左右国四标准的机动车排放量,限行应首选黄标车。”
◎限行之新思路
赵小鲁:按日限不如按时限
律师出身的市政协委员赵小鲁此次两会提出“将限日出行改为限时出行”的建议。昨天的会客厅中,他的一番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目前实行的按日限行的做法需要完善。”赵小鲁说,北京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城市,很多市民每天上下班往往要跨越城市南北东西,而目前北京的公共交通设施发展有限,单纯依靠公交、地铁等方式来解决百姓出行问题并不现实。随着老百姓生活状态的提高,必然会越来越依赖私家车改善生活,采取单日限行会给一些居住在市区以外、工作在城区内的车主造成很大不便。
赵小鲁说,他也是一位私家车主,他注意到限行之后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堵塞并未明显减少。目前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已达340万,按日限行每天上路的机动车数量也就减少10%—20%左右,上下班时该堵还是堵。
如果改成按时段限行,如早上7—9点不限行,下午5—7点不限行,对一些采取弹性工作方式的私家车主而言,既可错峰上下班,又解决了平常时段开车办事的需求。
此外,赵小鲁说,还可以采取限路段的方式,针对一些平时经常拥堵的路段采取限行措施,如划单行线、或采取单双号等。这种限行方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车主带来不便,但也是一种将不便减少到最小的做法。
◎限行之深思考
夏学銮:限行不应成为常态
与之前几位嘉宾提出的支持限行的观点略有不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限行不应成为常态。
夏教授认为,从人居环境和解决交通的层面看,限行实际上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限行是一个权宜之计,不是解决社会与个体矛盾的根本性措施。”
夏学銮表示,政府一方面鼓励发展汽车工业,老百姓富裕了都想要买车,有了车却被要求限制上路,这不能成为社会的常态,常态应该是畅通无阻。但在目前公共交通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限行就成了一个权宜之计。
夏学銮很认可赵小鲁委员提出的建议。他说,限行可以人性化一点,可以采取分段、分时,不要一天都开不了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限行带来的不便。夏学銮表示,机动车限行目前还可以继续实行,但实行方式应该更完善,更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