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南极昆仑站:重视“节能环保人性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揭秘中国南极昆仑站:重视“节能环保人性化”
2009年01月08日 15:55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京时间2008年12月18日13时18分,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从南极中山站附近集结地出发,前往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

  中国为何要在这一地区建设考察站?内陆队员将在建站期间面临哪些难题?建成后的昆仑站将包括哪些建筑设施?有哪些特殊的人性化考虑?……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日前接受本网记者专访,为中国南极昆仑站揭秘。

  占领科研热点与战略要地

  极度严寒、极度缺氧、“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们描述冰穹A地区时常用的词汇。对于中国为何决定将首个内陆考察站地址选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吴军用两个词精确概括了中国内陆站的选址考量———科研热点与战略要地。

  冰穹A地区所具有的特殊地理和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一系列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地。吴军说,冰穹A是国际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在冰穹A建立考察站,对这一地区进行持续、深入的考察研究,有望帮助中国敲开南极科学巅峰之门。

  冰穹A地区也是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冰穹A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大气视宁度、有3至4个月的连续观测机会和风速较低等条件,被国际天文界公认为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

  与此同时,在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内陆考察站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吴军说,从南极科学研究和话语权的角度来讲,南极地区共有4个点最为重要: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目前,前3个点已分别被美国、法国-意大利、前苏联占据建立了科学考察站,仅剩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尚属“空白”。

  南极洲98%的陆地常年被冰雪覆盖,迄今为止,各国建成的50多个科考站大多位于南极大陆沿岸的露岩区。只有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内陆考察站。

  “建成后的昆仑站,将成为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站,将实现中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内陆扩展的历史性跨越,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第一个在南极内陆建站的发展中国家,”吴军自豪地说。

  再次展现“南极精神”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从1996年开始,以中山站为出发基地,我国已在中山站-冰穹A断面上进行了5次内陆冰盖考察,并于2005年和2008年两次成功抵达冰穹A最高点。尽管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吴军坦言,由于冰穹A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冰穹A建站面临低温严寒、高原缺氧、施工时间紧迫等诸多挑战。

  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现场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零下35摄氏度,“低温严寒与高原缺氧,这是对施工人员的巨大挑战,”吴军说。

  尽管如此,由于昆仑站位于遥远的南极内陆,从中山站到昆仑站绵延1300公里的建站物资运输,完全要靠内陆队员驾驶雪地车进行。吴军预计,这使得内陆队仅抵达昆仑站施工地点就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

  此外,由于南极内陆气候变化无常,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适合进行施工的周期极短,全部施工建设计划时间只有30天左右,这对建筑的施工与进度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

  “没有什么艰难险阻能抵挡我们探求南极科学奥秘的步伐,我们的内陆队员将再次展现团结、拼搏、奉献的‘南极精神’,让五星红旗在南极冰穹上空再次高高飘扬,”吴军斩钉截铁地说。

  他表示,为了提高建站施工的可行性,此次内陆站建站的总原则是根据雪橇的运载能力确定考察站的规模,采用预制与现场组装相结合的施工模式,尽量减少现场施工。

  重视“节能环保人性化”

  南极是人类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条约体系将南极指定为自然保护区,各缔约国应全面保护南极环境及依附于它的生态系统。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站如何确保不污染南极环境,守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吴军说,中国是高度重视环保的国家,也是负责任的南极条约协商国,因此,在筹建内陆科学考察站时,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考察站的建设和运行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估,并制订了相关的环保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在发挥考察站科学平台价值和满足队员工作生活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内陆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昆仑站主体建筑面积近230平方米,分为住宿区、活动区和保障区,包括宿舍、医务室、科学观测、卫星通讯、厨房、浴室、厕所、污水处理、发电机房、锅炉房、制氧机房和库房等。吴军说,主体建筑主要采用模块化或集装箱式建筑组建而成,同时主体结构又全部采用耐低温的不锈钢,外包复合加芯的保温板。这样,既减少了现场施工,便于运输,又保证了建筑的密闭与保温性能。

  “在节能环保之外,我们在内陆站设计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尽可能为科考队员创造一个温暖、舒心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吴军说,建成后的昆仑站周围方圆上千公里都是无人区,景观极其单调,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这对人的心理是一种严峻挑战,因此,在房屋设计上,考察站的室内设计与家具的选用多采用温暖、艳丽的色彩,以尽可能弥补环境对人心理造成的影响。

  在保证公共空间的同时,设计师也给每个驻站人员留出了基本的私密空间。昆仑站共有10间宿舍,每间虽然不足5平方米,但只住两人,基本可以保证队员之间互不干扰。此外,昆仑站主体建筑内设置有供氧终端。科考队员通过它可以补充氧气,缓解缺氧造成的不适。 

  吴军说,昆仑站的近期目标是建成可供15至20人居住的度夏科考站,5至10年后,再视条件逐步升级扩建为满足科考人员越冬的常年站。但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驻站,国际合作都必不可少。“全球气候变化等科学研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解决,中国愿意在南极科学研究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 (崔静)

【编辑:吴歆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