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离乡
大熊猫的心理也经历了地震及其搬家的考验,多数熊猫的烦躁感和趋人化倾向明显。
在成都大熊猫基地,记者看到了来自卧龙的四只“逃难”大熊猫,强强、紫云、紫霞(母)、戴立。他们是去年6月18日卧龙过来的,四只熊猫全是残疾,其中,强强最为严重,因为当年中过偷猎者的圈套,双腿被截肢,只能跪着走路。戴立的左后腿也严重受伤。而紫霞因为胸部受伤,身体一直比较虚弱,刚搬来成都不久,就感冒了,老是流鼻涕,过了十几天才好。
几个月以来,这四只熊猫和从卧龙来的两名饲养员一起,很少有别的人来。
原来住在条件还算不错,是新修的成都大熊猫基地的三期圈舍,但因为要搞旅游,这些“流浪猫”从上个月18日开始,被安排到了一个废弃不用的老兽医院里住。
记者在现场看到,里面潮湿黑暗,几乎看不到阳光。
虽然说熊猫不怕冷不怕潮湿,但总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是很容易生病的。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紫霞又开始打喷嚏起来,声音很大。
饲养员小赖告诉记者:“又得给她喂些药了。”
他们计划把这四只熊猫搬到四川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新修好的圈舍里,能看到阳光。
但在四川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黄炎向记者透露,地震后转移到碧峰峡的卧龙怀孕大熊猫生的幼小熊猫身上出现了不少小痘痘,有可能的原因是碧峰峡的温度比卧龙还是要高一些,这也说明,卧龙才是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
张和民表示,雅安虽然也是大熊猫栖息地,但气温偏高,不是最佳的生存地。卧龙大熊猫核心种群迁到雅安后,造成种群密度过大,有可能造成流行病暴发。“所以,有必要尽快完成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重建工作。”
张透露,去年曾发生过一种传染病,死了两只熊猫,至今病因不明。所以他们想异地建大熊猫疫控中心,防止疾病传染,再对大熊猫产生重大打击。
最遗憾的是,还有两只熊猫受地震的影响而流产,其中,熊猫茜茜可能是因为被麻醉的时间太长的原因而流产。茜茜是地震时圈养大熊猫逃跑时间最长的熊猫。
这些大熊猫的心理也经历了地震及其搬家的考验。茜茜刚搬过来的时候,走路都蹑手蹑脚的,先用脚试探下地面,才敢走一步,好像总担心地又动起来。
而多数熊猫的烦躁感和趋人化倾向明显,工作人员经常要和熊猫亲密交流才行。
幸运的是,经过地震以来的逐步恢复,大熊猫的心理逐步恢复趋于正常。“我真正担心的还是野生大熊猫。”张和民说。
竹荒与开花
汶川大地震后,包括卧龙、成都等大熊猫的食用竹均受到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大熊猫的生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水源、竹子和坡度小于30—40度的平缓地带。不幸的是,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地方已经很少了,特别是地震过后大片山体发生滑坡,吞噬着大熊猫的栖息地。
“熊猫并不怕冷,在雪地上睡一个晚上,雪都不化的,我担心的是没有吃的。”张和民多次给记者强调,“汶川大地震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由于低海拔地区竹子大量死亡,大熊猫会面临食物短缺等生存挑战,这个冬天不能排除有更多野生大熊猫生病甚至死亡。”
事实上,汶川大地震后,包括卧龙、成都等大熊猫的食用竹均受到很大影响。成都熊猫基地在绵阳等地的竹源地遭到严重破坏,已经影响到了大熊猫尤其是幼年大熊猫的正常生活。
“圈养大熊猫如此,野生大熊猫的境况更是令人担忧!”专家说,地震损毁的大熊猫栖息地有180万亩,其中位于邛崃山系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受损特别严重。
张和民透露,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卧龙保护区有7%的面积受重灾,而这一区域主要是熊猫活动的低海拔区域,这对熊猫的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分析,野生熊猫是垂直迁徙的动物,按照季节的变化,从春季,大约3月份受孕后,从3月底下到低海拔地区,开始从低海拔的地区逐步向山上走,赶着吃竹笋,到6月份左右,大约要增重15-25公斤,才有利于其生崽。熊猫是最负责的妈妈,“根据我们的观察,熊猫可以抱着幼崽9天不吃不喝不动。”所以低海拔区域的竹子大面积死亡,对熊猫的生存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随着寒冬的到来,地震后低海拔地区食物的匮乏,野生大熊猫体能必然下降,最容易生病。”
张和民甚至认为,相比于1983年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死亡,这次地震的破坏对熊猫种群的繁衍生息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对熊猫的危害比1983年还厉害。
1983年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熊猫种群数量下降了40%,当时卧龙只剩下90只左右的熊猫,抢救了40多只,当时在卧龙直接发现熊猫尸体7只左右。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总工程师严旬也认为,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和森林大面积损毁,使很多大熊猫居住的洞穴受损或坍塌,“使熊猫赖以生存的一部分箭竹被埋没和砸毁,保护区内水体受到污染,直接威胁到熊猫的健康。”
此外,大面积、大区域的山体垮塌,也给熊猫的迁移造成自然阻隔。在很多地方,野生大熊猫陷入“独居”状态,雌雄个体之间失去相互联系的通道,形成“生殖孤岛”,可能进一步加剧大熊猫濒危状况。
更为可怕的预期是,已有媒体在讨论,地震之后,会否导致竹子大面积开花?
“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啊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这首歌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其流行的原因是,1983年,由于箭竹大面积开花,给大熊猫带来了生存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全国性的捐款活动。
有资料显示:1974年起,岷山地区陆续出现缺苞箭竹开花,曾引起国家的关注,甚至一度考虑将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迁址至神龙架。
1976年,发生里氏7.2级松潘—平武大地震。
1983年,邛崃山发生竹子大面积开花,造成全国大熊猫饿死138只。
而这一次地震之前,从2005年开始,岷山山系的竹子正在大面积开花枯死。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杨旭煜此前透露,截至2007年底,开花竹总面积达到2.4万公顷,占四川大熊猫主食竹面积的1.4%;有9种大熊猫主食竹开花,占四川大熊猫主食竹的30%,其中尤以若尔盖与九寨沟交界区和平武、松潘、北川交界区最为严重。而这一趋势,还在继续之中。
巧合还是必然?“竹子开花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是50~60年。距离1974年岷山竹子开花,至今才30多年,周期未到。但是,地震会否导致竹子开花提前,我也不知道。”张和民说。
张和民对此表示乐观,他认为,竹子开花,从理论上讲,当时是有影响的,但如果低海拔的竹子没有被破坏,如果竹子的品种不是单一的,问题就不是很大,否则,就会影响很严重。但从卧龙的实践来看,竹子开花的影响应该不会特别大,最担心的,还是低海拔的竹子出现问题。
严旬则透露,国家林业局将对竹子进行严密监测,防范震后竹子大面积开花和成片死亡造成熊猫的粮食短缺。
针对病饿大熊猫多数发生在冬春季节的情况,四川省林业厅要求凡有可食竹开花情况的县及自然保护区,加大巡护监测力度,做到及时掌握竹子开花变化情况,及时评估可食竹开花对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影响。
重建
卧龙的气候、环境、植被十分适宜发展大熊猫圈养种群,天佑卧龙。
卧龙破坏严重,能不能把熊猫基地搬到其他安全的地方算了?
一开始,就有人提出这样的想法,甚至有报道说,中国目前已经有意为大熊猫挑选第二故乡,而专家认为,在所有竞选大熊猫第二故乡的省份中,浙江极具优势。
“大熊猫生活环境受地震影响持续恶化的情况表明,我们必须重建卧龙,因为卧龙是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是中国保证大熊猫生存发展的关键。”
作为卧龙当家人,张和民态度坚决,“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卧龙20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卧龙的气候、环境、植被十分适宜发展大熊猫圈养种群和进行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实验等研究。”
经过科学论证,有关方面决定在卧龙耿达乡境内的黄草坪继续建设新的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原来的中心将改造成遗址公园,由广东揭阳负责援建。
周平章告诉记者,野生大熊猫对生存环境非常讲究,在耿达乡境内,黄草坪所在的整个幸福沟是大熊猫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比原来基地所在的核桃坪还多。
一个可以证明的例子是,1983年以来,在耿达乡境内,一共有十几次熊猫下山被发现的情况。因为熊猫家园的特殊性,卧龙其他灾区都是一个地方援建不同,享受到了特别待遇,由广东(具体为揭阳与潮州)和香港一起援建。
据说当时还有一个故事,香港特区政府积极表示要援建灾区,温总理指示,那你们就援建卧龙吧!也有说是香港方面主动提出要援建熊猫家园卧龙的。
结果是,卧龙就成为由两个地方援建的“特区”。
考虑百姓和熊猫,卧龙能选择的只有群众安置与环境保护同步的路子。
从地震来看,保护区原本的良好环境保护了大家,整个卧龙只死了6个,伤了59名农民。张和民说他在地震后都有点相信命了,他认为大熊猫是灵物,天佑卧龙。
“对当地老百姓的重建,卧龙鼓励相对集中安置,我们为当地老百姓选择了14个安置点,把原来住在山上占总数40%的农民搬下山。”揭阳市对口援建卧龙镇工作小组组长陈定雄告诉记者,“这样可腾出更多的地方为大熊猫种竹子,也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争取两三年内完成当地百姓的安置,尽快恢复低海拔地区的竹子。”
香港立法会1月20日将开会讨论26个项目,总计约15亿的援建卧龙项目问题,如能获得通过,熊猫家园重建将走上快车道。
广东方面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卧龙为感谢广东对他们的援助,决定将地震后初生的一对双胞胎熊猫的命名权交给揭阳和潮州。为此,揭阳和潮州在全市搞了规模盛大的征名活动。只是因为征集的名字实在太多,到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名字。
“要抢救大熊猫,除近期的应急措施外,从长远看,最应保护好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在大熊猫栖息地的低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根据气候、土壤情况人工恢复不同的植被类型,并在林下引种多种熊猫喜食的竹种。”
现在,已有国内外的科学家认为,除非采取措施保护好大熊猫的天然栖息地,否则野生大熊猫在今后30年内会面临灭绝的危险。
“卧龙的百姓现在最关心两件事:一是他们在外面上学的孩子回来;二是大熊猫一定要回来。”
周平章相信,“今年启动重建,明年熊猫肯定会回来。”
现在的困境是,大熊猫如何度过残酷的冬天!(本报记者张鹏、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苑坚对此文亦有贡献)(本报记者胡念飞四川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