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系主任、教授 郭苏建
海外华人圈究竟是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本刊专访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系主任、教授、美国中国政治学刊主编郭苏建。
人民论坛记者:在海外的华人圈中大致是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您认为有“中国模式”吗?
郭苏建: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是海外学者对“中国模式”较为系统的一次阐述。近来有一位美籍华人学者黄亚生发表了一本箸作《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书中指出,海外有许多人把中国过去30年的奇迹般的经济增长及其全球性影响力的提高归功于中国持续稳定地走向资本主义。作者认为这种假设是不对的,因为人们没有看到“两个中国”,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大潮中出现的具有私营企业家精神的中国农村,另一个是90年代出现的国家主导和控制的今日中国的城市工业发展。海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或评论家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也基本同意有一个中国的发展模式。
人民论坛记者:那么,您对“中国模式”又是如何概括的?
郭苏建:如何概括“中国模式”取决于如何从理论上界定不同的经济制度。
历史上曾出现过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对立的经济模式,对以下五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理论上区别不同的经济制度模式:谁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生产要素?谁决定生产什么?谁确定资源、产品和劳务的价格?谁决定资源、产品和劳务的分配?国家在经济中发挥什么作用?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和要素私人所有,生产个人决定,价格和分配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交换价值决定,国家作用一般来说是变动的,制定法规,有限干预。在纯粹的计划经济中,生产资料和要素国家拥有和控制,生产、价格、分配由国家和计划指标决定,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是,国家拥有、主导、计划、控制、管理几乎所有经济活动。
现实中的经济体制所出现的许多变种或混合体中,最突出的就是市场社会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如果把苏联归类为计划经济的样本,美国为市场经济的模式,德国日本为国家资本主义,中国越南就可以归类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样版。这种分类的基本方法就是以所有制为横轴、国家和市场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为纵向轴,把现实中的经济体制划分为计划经济、市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四大理论模式。根据这些理论模式,我个人认为可以把“中国模式”概括为市场社会主义。
人民论坛记者: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它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异同?
郭苏建:“市场社会主义”(Market Socialism)结合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坚持了公有制主导地位,同时又允许私有经济等非国有经济形式存在与发展,由市场在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种制度尝试着将私有制和市场交换同公有制和政府管制相结合,国家和市场在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中发挥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
历史证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市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的首次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虽然在实际中很难对二者进行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定了一种带有过渡色彩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短期目标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长期目标是成功地迈入繁荣、富强、民主和更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路径就是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优势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将其劣势控制在最低限度。
人民论坛记者:那么,您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中国模式与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区别的呢?
郭苏建:中国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就是:经济上,它是一种混合经济形式。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公有制经济形式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任何性质的企业都遵循市场原则。经济上的特征可以概括总结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和市场规范下的企业。
政治上,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社会主义方向,防止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共产党必须协调各个阶级和代表不同社会经济体和阶层的利益,并凝聚成迈向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以上所述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与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
人民论坛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发展模式的成败得失?
郭苏建:中国经验已经证明,市场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能够很好地结合,并且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确实发挥了效用。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第四大经济体。到2010年,如果中国能够保持8.5%的年增长率,其经济总量将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三大经济体。有人预计在本世纪中叶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联合国称赞中国为发展中国家的榜样。
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投资的基础上,如能源和资源缺乏、缺少社会福利配套举措、污染等问题都将影响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民论坛记者:科学发展观是最近几年中共提出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思考,对此,您有何看法?
郭苏建:这种新的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要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在十七大中得到更充分表述和发展。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人已认识到以往高消耗、高投入、高速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积极解决因此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延伸阅读
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
除美国的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外,许多海外学者也对中国模式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中国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国的经验为缩小南北差距、打破“金元帝国”对世界格局的垄断树立了榜样。——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季塔连科
中国似乎在探索一条中间道路,想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近代以来已经在西方和西方化国家生根的工业方式这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而又避免二者的缺点。如果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印度历史学家 汤因比
中国走的是一条独特的东亚道路,其特点是强大的国家、活跃的家庭劳动经济和主要由小企业组成的私有经济和小规模资本主义经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乔尔·安德斯
中国经验最令人瞩目的一方面是,一直保持对发展和转型之终极目标的关注: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还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平等和可持续的增长。至少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忘记社会正义和休戚与共的重要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 (人民论坛记者 艾 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