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让压力转变动力
在开放式决策的模式下,政府的一把手往往是最大压力的承受者。他们既要随时应对老百姓的质询,也要长袖善舞地在瞬间协调好各方面的平衡。相比杭州市政府而言,基层政府由于起步较晚,在转型的过程中,往往要承受更多的“磨练”。
“我觉得开放式决策对于政府来说,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杭州市上城区区长陈红英告诉记者,杭州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有相适应的政策。“过去是为老百姓当家作主,老百姓不一定买帐,自己也感觉到累。况且,政府人员的社会接触面也是有局限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存在着知识结构的局限。在行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角色局限,没有进行充分的换位思考。于是,就出现老百姓享用不起政策的情况。现在通过开放式决策,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能进一步争取老百姓的支持。”
“我们很有压力!当然,承受最大压力的是市长,这一点我很钦佩!”陈红英坦言,对于习惯了惯性思维的政府人员来说,转变是有过程的,也非常痛苦。“主持会议时,压力就非常大!这就涉及到政府对自身能力的调整,政府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这不仅包括运作水平,也包括经济实力!”
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关键是把这个压力转变为动力。陈红英告诉记者,利用社会的监督是成本最低的监督。“监督分为内监督和外监督。内部的监督是暂时的,只有监督来自非利益相关的主体,才会最有效。开放式决策是监督、决策、协商为一体的。这就是一个鱼缸效应的模型,政府是金鱼,全社会是鱼缸,每个人都在看着我们。”
杭州市科技局局长楼建人告诉记者,政府的政策执行肯定在部门。“在落实开放式决策的过程中,政府要把自己的地位把握好。最关键的一点,政府要把资源最公平地进行分配。我们应该让部门曝光在老百姓面前。我们自己就决定把自己公开,接受老百姓监督!”
推广: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小戴在充分享受决策权时,更多的“小戴”们也纷纷响应,向当地政府提出了相关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来自天堂的变革,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
杭州市长蔡奇告诉记者,杭州“开放式决策”的消息,已经通过媒体传达到全国各地。“这几天,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写信给当地政府,要求推广杭州模式。很多人都提了一个问题,杭州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其实,杭州的信心正是来源于长期的民主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表示,全国有很多地方也在进行类似尝试,但并不全面。“杭州市的做法把所有手段都利用了,最大限度吸收了民意,开发了民智。”
随着多年的民主建设,杭州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蔡奇评价,“杭州市民通过开放式决策,为政府提供了大量有建设性的意见。”多年的民主建设,为杭州打实了“民生”的根基,为推行开放式政策奠定了基础。
对于各地政府而言,推行“开放式决策”的一大阻力,莫过于如何应对民意的表达。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谢庆奎表示,应该关注网络参与的公共性。“一些网民在评价政策时,容易把不满情绪带进来。网民的意见要尊重,但不能被情绪性意见所左右。”
“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的建设发展,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浙江省老百姓。在某些问题上,我建议可以从整个浙江省的范围听取意见。”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表示,杭州可以进一步扩大开放式决策的开放度。“杭州市的开放式决策模式,在进一步总结的基础上,可以作为一种经验在全国推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