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通”梦圆,两岸经济合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昨天,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与会代表建议:应着眼长远,尽快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实现“1+1>2”的理想目标。
我们已经丧失了太多机会
实现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仅过了五天,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便盛大开幕,两岸同胞期盼合作双赢的愿望显得如此“迫切”。
“我们已经丧失了太多机会”。来自台湾的经济学家林祖嘉教授谈到:过去,因为不能直航,第一个在台设立亚太营运总部的跨国公司,2002年去了菲律宾;在台欧洲商会会员从全盛时期的逾千人减少至不到500人。两岸经贸无法正常化,使台湾失去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先机;人流、物流的阻隔,让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失去了在两岸进行产业整合的机会。
从上世纪50年代初便参加两岸经济发展规划工作的台湾经济学家叶万安,退休后的10多年里,一直关心两岸经贸发展,先后来大陆近70次,他始终坚信:“只有两岸经贸合作更加密切,双方才都能在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深化合作不妨“先易后难”
两岸经济合作如何进一步深化?与会代表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给出众多合作机制总体框架。
林祖嘉认为,现阶段两岸关系正常化的意涵,在于立即实施同等待遇的开放性措施,例如开放大陆资本赴台投资,放宽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限制,并在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贸易投资避免双重征税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两岸商品贸易应逐步实现自由化。”随着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在一些领域或地区可以提前实行贸易自由化;可以考虑在金门、马祖和海峡西岸的大陆经济区成立“海西自由贸易区”,作为两岸自由贸易的试点。
“从逐步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到联系紧密的经贸关系,最后到高度依存、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这是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的“三步走”设想。他提出,当下应在条件相对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福建沿海及环渤海地区选点,设立两岸经贸合作“政策性实验性平台”,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做铺垫。
经贸发展有利积累互信
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应基于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特点与形势需求。
经济关系的功能性转变,有赖于制度层面的有效安排。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建议,两岸应完善和构建“以两会协商为主、国共平台先导、民间行业辅助”的多层次、多元化沟通机制与平台。他相信,新形势下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将对两岸经济关系转型升级乃至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有助于增进两岸更多阶层与群体的共同经济利益;两岸在经济性、事务性问题上的沟通与协商,也有助于两岸逐步积累互信,为两岸良性互动提供良好氛围和建立基础。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