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孩子的成长受到广泛关注。入冬后,成都的必安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到绵竹广济镇幼儿园看望孩子们,并为他们送来了手套、棉衣和鞋子等过冬物品。 中新社发 张双双 摄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孩子的成长受到广泛关注。入冬后,成都的必安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到绵竹广济镇幼儿园看望孩子们,并为他们送来了手套、棉衣和鞋子等过冬物品。 中新社发 张双双 摄
|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孩子的成长受到广泛关注。入冬后,成都的必安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到绵竹广济镇幼儿园看望孩子们,并为他们送来了手套、棉衣和鞋子等过冬物品。 中新社发 张双双 摄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孩子的成长受到广泛关注。入冬后,成都的必安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到绵竹广济镇幼儿园看望孩子们,并为他们送来了手套、棉衣和鞋子等过冬物品。 中新社发 张双双 摄
|
中新社绵竹十二月十六日电 题:贴上绵竹年画过新年
作者 魏姝 李乾波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七个月了。天气转寒,灾区的父老乡亲们可好?本社记者近日赴四川震区探访,推出一组报道,敬请垂注。)
临近新年,人们在筹备新春饰物时的一瞬间,会想起那贴在门上蒙尘的年画,又到了换新的时候……
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历史悠长。在中国,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被称为四大“年画之乡”。
岁末严冬的一天,记者来到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年画之乡”绵竹市。当踏进板房区时,看到晾在板房外的香肠腊肉,看到摆在门口生气勃勃的花草,看到板房里邻里亲如一家,看到墙壁上、门上贴着的绵竹年画那样鲜活,这才发现浓浓的过年气氛已在板房区蔓延开来……
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介绍说,绵竹由于自古造纸业发达,并且拥有一种特产粉尖纸,可以较长时期保持鲜艳色彩而不褪,这才使其年画在中国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蓬勃于清朝乾嘉年间,最兴旺时当地有二三百家年画店。
到过极重灾区绵竹的人或许还记得,在从德阳通往绵竹的生命通道两旁,临近绵竹市区时,在灾难中受损不甚严重的农房墙上,都画着大大小小、活灵活现的年画,“老鼠嫁女”、“鱼跃龙门”、“财神”等,这些绵竹年画是中国“福文化”的一种载体,洋溢着浓郁的喜庆之气和美好祝福。
在绵竹市遵道镇,有一个叫棚花村的“年画村”远近闻名。过去当地村民仅靠种梨、卖梨维持生计,但自从二00六年家家户户办起“年画农家乐”以来,他们在自家墙上画上漂亮的绵竹年画图,利用农闲和晚上在家里刺绣年画,按尺寸的不同每张可卖到三十到四百元不等。当时绘制年画的村民月收入已近千元。就这样,昔日贫困的棚花村逐渐富裕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也渐渐像绵竹年画般美好起来。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位于绵竹市南大街的年画博物馆被震成了危房,紧靠绵竹大山的“年画村”绝大部分民房垮塌,大量订单无法按时交货,瞬间村民们的家园、产业没了,他们开始焦虑:难道棚花村又要被“打回原形”?
胡光葵馆长告诉记者,虽然“年画村”及绵竹年画博物馆都在地震中严重受损,但幸运的是,年画精品、绝版年画和雕版文物未受到损毁,百余位年画艺人安然无恙,这无疑成为震后绵竹年画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据了解,绵竹年画六月初迅速得以恢复生产,现已有三十四家公司投入生产。来绵竹赈灾的解放军官兵、志愿者等,纷纷在离开之时采购大量年画制品,以至一段时间还出现商家供应断货的情况。
剑南镇慧丰画坊创始人陈学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年画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绵竹年画恢复发展而言,选择合适的传承人十分重要。”
地震发生半年有余,不少志士为了绵竹年画的恢复做出了努力。一些国内知名大学的教授曾组织专门服务小分队针对绵竹年画展开调研,并给出专业的建议,以助年画产业的恢复。
中共绵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天培告诉记者,第八届绵竹年画节将于明年元月中旬在绵竹照常举行,其间还将与苏州的桃花坞一同亮相绵竹最大的板房区。对此于天培颇为激动,他说,“这次将两大年画结合办展,目的就是想用一种简洁朴实的方式将绵竹的民风民俗传承下来。”
在去年第七届年画节上,绵竹年画打出的旗号是“到绵竹过中国年”。今年遭受了巨大伤痛的绵竹人民,虽然房屋损毁,亲人逝去,节日无疑会蒙上一层淡淡的哀伤;不过,坚强的绵竹人民,已经开始贴上了崭新的年画,本届年画节他们将以“关爱、温暖、感恩、奋进”为新主题,抛掉阴影过新年。
大灾过后的牛年新春,会有更多爱心人士将辟邪纳福的绵竹年画贴上自家门脸。据当地年画经销商预计,到春节前,绵竹年画将迎来又一个销售高峰。 (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