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原航天局局长透露载人航天工程是否上马曾引争议(2)

2008年12月15日 11:51 来源:央视-《面对面》 发表评论

  董倩串场4:

  这并不是中国航天人的突发奇想,就在1984年的4月8号,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长征3号”火箭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推力、多用途的三级火箭,可此时它却“养在深闺人未知”,凭着对长征火箭技术的那份自信,刘纪原觉得中国的火箭应该到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去闯一闯。

  记者:那么我们怎么去跟这个世界市场去衔接的,我们怎么走进这个市场?

  刘纪原:有了这么个机会以后,我们首先组织了一个10人小组。

  记者:这10人小组是怎么回事?

  刘纪原:这10人小组干什么呢?就是你光有想法,国际上认可不认可?所以要组织10个人到国际上去调查研究。就是有没有可能,把我们的运载火箭推出去,这10人小组就这么起因的。我受党组委托,领导10人小组。

  记者:那这10个人去哪儿,做什么?

  刘纪原:主要是美国,到美国去找这些需求,(需要)火箭的卫星公司,比如说休斯、劳拉这些公司去调查研究。

  记者:那人家接应不接应咱们?

  刘纪原:一开始他们很傲慢,但是多次交往,讲清楚以后,那他们还是(态度好多了),因为他有商业上的需求。但是对中国火箭的信心和能力,他们是很不了解的。那么经过这10人小组调查研究回来以后,认为有这个可能。

  记者:您当时的意见是什么?

  刘纪原:我当时的意见就是同意,这个事儿要赶快报。所以我们正式向国防科工委汇报了,国防科工委又正式给国务院、中央军委打了报告。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1986年就批了。其中很明确的一条,就是(说这是)国家的形象工程,要全国各部门全力支持。

  记者:把这个对外承包发射,变成了国家形象工程?

  刘纪原:我记得当时,刘华清同志在外交部做了很多工作。据我了解,小平同志也过问过,给当时美国的国防部长温伯格都打电话讲这个事情,然后张爱萍同志又给国防部长面谈,提到这个事情。所以这些事情,中国的运载火箭要走向国际市场,没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全国的支持,我们是走不出去。

  董倩串场5:

  就在中国火箭试图走向国际市场的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成为那一年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位女教师走进航天飞机时的摆手微笑,而航天飞机在升空后不久,突然发生爆炸,七个鲜活的生命在烈火中瞬间消失,人们在面对这场灾难时惊愕的表情还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和同学们很长时间都在议论这件事。后来我又从广播中听到了,美国的“大力神”火箭、“德尔塔”火箭、法国的阿里安火箭都相继失事,1986年成为国际航天界的“黑色灾难年”。

  记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你们是怎么分析的?

  刘纪原:这个时候,美国有大量的应用卫星需要发射,可没有运载工具。美国在研制中间,我认为它有一个漏洞,它把力量集中放在航天飞机上,把运载火箭的力量削弱了。所以这么多卫星要打,缺这个运载火箭。恰好那个时候,如果用我们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当时它那个容量,叫376卫星的,正好能够匹配。

  记者:当时是互相都在寻找,还是说我们在寻找?

  刘纪原:主要还是我们(在寻找)。那个时候,美国人对中国的情况,虽然知道一些,但是详细的情况,他们并不熟悉,而且他们有点不敢相信。他们来看我们的总装厂,让他们来看的时候,他说,你们对我们保密,那哪是总装厂,那是个仓库。这就是对我们中国的东西的估计,实际上那就是我们的总装厂,不是仓库。所以他对我们的情况是很不了解的。还有一个难点,我们要进入国际市场,国际上这套规范、规则、保险我们不熟悉。

  记者:您指的是商业规则?

  刘纪原:商业规则,因为你要进到他那里面去,就得遇到这一套国际上(的规则),人家是发展了多少年,成熟的东西。我可以举例子:我们一开始搞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时候,我们是和德国合作,主要是在管理层面上的合作,人家企业论证报告都是一摞一摞的。这个就交给我们作为一个工程研究的话,你都需要干些什么程序,这个是我们完全通过国际合作了解到的。再一个就是受到美国政府的阻挠,美国政府认为,这是一个高技术。如果是把国外的卫星挪到中国来,会让中国窃取国外卫星的技术。所以他要设法来阻止。

  记者:那你们怎么办?

  刘纪原:我们就在国家外交部,当时还有国防科工委支持下,组织谈判代表团,给他承诺:卫星运到中国,相当于是过境,就如你的飞机,到了中国,入关我们也不检查。然后,你把它运到靶场,运到靶场以后,由你们把它放到卫星厂房。你把厂房封闭起来,你的人员在里面,独立地进行操作。都弄好了以后,再把卫星装在我们的火箭上,送到靶场来发射。所谓你认为你的技术秘密,我们根本就不沾。

  董倩串场6:

  第一次用中国火箭发射美国卫星的尝试让人兴奋不已,而这一次发射竟然异常顺利。1990年4月7号,“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上太空,中国火箭从此开始了商业发射的历史。品尝到成功喜悦的航天人并不满足,他们看到了当时国际上第二代大型通讯卫星的运载需求。为了拓展市场,刘纪原和他的同事将目光锁定在“长2捆”新型运载火箭上。

  记者:我们看上的第一个目标是什么?

  刘纪原:当时我们瞄准的就是这个澳星。去谈判的时候拿着几张纸,人家都笑我们,就这么能谈判。

  记者:那应该拿什么?

  刘纪原:应当拿完整的报告,可行性报告,完整的产品的性能介绍,人家看了以后才能够评价,我用不用你。

  记者:我们拿着这张纸是跟谁去谈?

  刘纪原:和美国休斯公司,因为这个卫星制造商是休斯公司。

  记者:所以休斯公司肯定觉得咱们很奇怪,就几张纸就来了。

  刘纪原:当时这样情况,人家没法谈。所以我们,就指长2捆这一件事情,(在国外)转了一圈回来以后,当然就长了知识了,我们就开始启动国内的事情了。那就要加快研制,设计等等,最后真正要搞这样的工程,还得要国家认可,国家不认可,资金从哪来。因为我管财务和计划,我只能从别的地方,经过甘子玉同志同意,支了两千万来开展课题研究。

  董倩串场7:

  尽管“长2捆”火箭还处于课题研究的阶段,但中国火箭相对低廉的商业发射价格,仍然对美国休斯公司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之后,美方与中方正式签订了发射合同。可这份合同的签订并没有让人松下一口气,因为中方必须在1990年6月30号之前,保证“长2捆”火箭有一次试验发射,否则美方有权终止合同,并对中方罚款100万美元。“长2捆”火箭能如期研制出来并按合同要求进行试验发射吗?当时谁的心里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刘纪原:我们在南苑开过一个会议,他们把这个会议叫做我们航天史上很重要的一次会议,就是两派。一派认为我有把握,我一定能做出来。当然包括王永志,他当时是一院的院长。还有一派认为风险太大,一旦做不出来,不仅丢了航天人,国家的信誉也没了,甚至有人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敢定吗?辩论得非常激烈。

  记者:您是哪派?

  刘纪原:我当然是主张要干了。所以最后的结果,我们认为还是要干,风险是有一定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工作做好,风险是可以降低的。

  记者:当时可是如果干不成的话,是又丢人,又赔钱。

  刘纪原:如果干脆不启动,那也就是长2捆就没有了。

  记者:也不丢人,也不赔钱。

  刘纪原:这当然后续再说了,最后结果,就上到国家了。

  记者:是上不上这个项目,已经上到国家了?

  刘纪原:反对的人的意见呢,我认为,他也是出自于爱国。这么大的事情,您弄不上你不丢人吗?他是从国家这个角度考虑,不完全是从个人考虑。那么主张的人,我认为他也是爱国,而且他有他的理由,我相信这个东西,有困难但是可以做出来。后来是姚依林副总理,讲了一句话,就是他支持。他认为美国的要求是苛刻,但是要想进入美国市场,就必须要闯这道关。只要你进去了,你后面就好办了。他举了一个纺织品的例子,中国的纺织品一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也是很难的,但是一旦我进去了,那我就自由了。

  董倩串场8:

  用“长2捆”火箭发射澳星的任务最终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这时,距离合同约定的试验发射时间只剩下18个月,而且国家不为此拨一分钱的专款,“长2捆”火箭的研制及发射费用都由航空航天部自行解决,这时的刘纪原,不仅承担着国际商业合同的压力,还要迅速解决贷款的难题。

  记者:怎么贷?跟谁贷?

  刘纪原:国家有一个科技贷款银行,用科技的形式贷款。

  记者:是您提出来贷款的意见?

  刘纪原:最早我在汇报的时候讲没钱,也早就知道主管部门没钱,但是我说,没钱我们贷款。贷款加利息就4亿(人民币),研制这样一个长2捆火箭就足够了,当时我们预算下来,如果我们打成功,拿到五个合同,这个款就可以还上了,它也不是空想的。因为明白着世界上有多少卫星需要用我们这个火箭。所以我们预测,拿到六个合同,打成五个,第一个不算,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

  记者:也就是说,您当时做出这样计算,是因为对形势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判断?

  刘纪原:所以很快就办了贷款手续。钱有了,我们就开展了研制,包括基础设施,振动塔、发动机,还有好多东西,就全面铺开了。

  记者:当时这个形势,就框得死死的,钱就是4亿人民币,时间就是18个月。

  刘纪原:对。老实讲,老同志反对说你们18个月(研制出长2捆),但是实际上这个捆绑火箭的技术有基础。实际上航天部成立不久,对这个捆绑火箭,技术上就开始研究了。因为它总要不断扩大它的运载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加粗加长。一个办法就是捆上若干个。同样可以起到加大运载能力的措施,只不过是接受任务以后,还没有开展真正设计,要拿出东西来,而且就18个月,当时部里面就动员起来全力以赴加班加点。(硬是)把原来要订货的东西,一年到一年半的周期,三个月之内98%全拿到手了。所以小平讲的,这个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得非常明显。

  记者:那您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您是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刘纪原:我就是一个总协调吧,代表部里面来协调进度、质量怎么管理、基础建设、保障条件。主要是在管理方面的工作。

  记者:您心里有没有谱,18个月能不能研制出来?

  刘纪原:我也冒着很大风险,但是我就在研制一线、设计一线了解情况,所以心里面还是有数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吴歆】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