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节目
董倩专访参与中国航天的决策者之一
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
人物简介
刘纪原
75岁 山西人
曾先后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局长
董倩串场1:
2008 年9月底,中国的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并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又一次有了新的突破。我作为《面对面》的主持人,先后采访了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航天员,以及火箭、飞船、航天员、发射场、回收场、飞控等各大系统的指挥者和关键性人物,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中国的载人航天带给人们的是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可事实上,中国航天的发展同样经历过坎坷与挫折,甚至经历过难以想像的巨大困难,一度陷入低谷。比方说,1992年3月22号,中国首次用“长2捆”火箭,也就是今天发射“神七”的长二F火箭的前身,发射澳星,这在当时称得上是航天界的盛事,中央电视台也向全国进行现场直播,人们都带着期待和喜悦坐在电视机前,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纪实画面:1992年3月22号,长2捆火箭发射澳星出现意外
董倩串场2:
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在看电视直播时的感受,那和看“神七”的直播不同。看“神七”的时候是很紧张的,因为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知道航天是个高风险的行业,而十几年前我对于航天还很陌生,根本没有想过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心里早就准备好了要在火箭腾空而起的瞬间和同学一起跳起来欢呼,可是点火一阵烟雾过后,火箭还停留在发射塔架上,我和一起看电视的同学们都愣住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是电视直播的画面出了问题,后来才知道是火箭发射失败了,这让我和所有收看这次直播的人都感到难以接受,为什么火箭没有上天,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记者:在发射没有成功的那一刹那,您在什么地方?
刘纪原:我在指挥大厅。
记者:那您看着它当时没上去,当时什么心情?
刘纪原:我当时,脑子里边有点空白。不知道怎么回事。
记者:这个空白多长时间。长吗?
刘纪原:我记不太清楚,反正有一段,脑子里面不知道怎么回事,想什么也不清楚。因为这个事情来得非常突然。到了现场看了以后,才害怕。就是这个东西,已经起来一点了,紧急关机以后,它又坐下来了,正好坐在支架上(那个发射台上有四个支架)。
记者:真是万幸。
刘纪原:如果是稍微扭一下,坐下来,照样发生灾难。那个时候心里面才觉得十分可怕。
记者:后怕?
刘纪原:事后就组织人,赶快查原因,当天晚上就把它查清楚了。原因出在程序变电器,点火的一个触点,进去了零点二毫克的东西。
记者:这个是很严重的一个失误吗?
刘纪原:就是因为这个触点本来应该是不闭合的,零点二毫克的东西,掉到触点当中,造成短路,这个触点等于闭合了。这一闭合,其它该点的没点着,所以就进行了自动的紧急关机。
董倩串场3:
用“长2捆”火箭发射澳星,原本是一件让当时的中国人感到荣耀的事情,我记得那时的我还在读大学,尽管对航天不了解,但听到人们都谈论着,这是用中国的火箭发射美国的卫星,我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但后来在阅读航天的相关资料,了解过去30年的变迁时,我才知道,中国火箭在走向国际发射市场过程中经历的一波三折,也才了解到,把时间从1992年向前推移到1984年,那时的中国航天界正经历着改革带来的阵痛。
记者:当时您在做什么,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刘纪原:我正好是1984年5月份到的部里,到部里以后呢,党组让我分管的工作里,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配合当时我们部里面,搞改革。当时改革就是因为大的形势变化,我们航天队伍怎么适应这个环境。我认为当时,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最大的冲击是思想上的冲击。
记者:这怎么讲?
刘纪原:原来都是国家给任务,国家给科研经费,国家给宿舍,我们就集中力量把国家任务完成好。所以实际上是用不着,特别是领导层,用不着发愁,不需要自谋职业,你就把国家任务完成好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行了,军品任务锐减,我接任的时候,当时整个航天系统,24万人的整个费用,才只有5亿8千万(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要养活这么多人很困难。
记者:那你们怎么生存呢?
刘纪原:为了挣一点奖金,可笑的是要卖冰棍,织毛衣,弄一点钱,来发奖金。
记者:所以当时八十年代流行一句话,就是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来自这样一个背景。
刘纪原:就是这样,但是也没办法,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而且人员的思想障碍,主要一方面是航天特殊,因为我们的任务是国家的;还有一个就是,工作方法,习惯的方法,就是指令性任务。而且全国大协作是一盘棋,只要有红头文件,订货、材料、供电都没有问题。但现在这么一改以后,这一套行不通了。
记者:那你们的出路是什么呢?
刘纪原:首先我们做的工作是解决思想问题。反复强调,按照我们老部长郑天翔跟我们讲的,就是说,客观形势变化了,是应当人跟上形势的变化,而不是让形势跟上你的思想。那么我们就应当适应当前的环境。所以就开始让一部分人来发展民品,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逐步使我们的企业来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这是一类。再一个就是想发挥我们航天的特长,就是有人提出来,能不能用我们的航天技术、运载火箭,来发射国外的卫星。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