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片特区带着一大片农村,汕头与中国其他几个特区明显不同
文/林旭娜
早在1858年,恩格斯就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称汕头是中国“惟一一个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1861年,汕头正式辟为“通商口岸”,随之成为沟通国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商品集散地,成为五岭以南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汕头创办经济特区之后,对外开放程度更空前提高,目前已同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人们不难发现,开放永远是汕头上空的主旋律。而她的历史也雄辩地证明了一条:小开放则小繁荣,大开放则大繁荣,包括思想上的开放。”中共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认为。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雷铎也曾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概括:潮汕地形是一个典型的“簸箕形”,三边都是丘陵,只有一边面海。这一边一旦打开了,开放了,与海洋文化融合,潮汕就有了活力;而一旦关起来了,就变成一个盆地,气不流通,就闷死了。
人们不禁想起30年前,叶剑英元帅到广州视察时,对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说:“南生,咱们的家乡太穷啦,得想办法……”特区的想法据说由此肇始。如今,在这片当年改革前辈大刀阔斧试验的阵地上,汕头人的内心重新焕发出改革的激情:打开汕头经济特区这个大潮汕的“簸箕嘴”,面向广东、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干出特区新作为。
接受采访时,汕头市市长蔡宗泽特别提到了当下汕头特区的“新使命”:服务粤东、服务闽西南、服务赣东南,贯彻落实省委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的重大决策,积极开展汕台经贸和参与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协作,加快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型海滨城市和临港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效益农业基地建设……
“要争取汕头享受国家支持海峡西岸地区发展政策,使汕头成为广东省对台经贸合作交流的桥头堡和对台直航口岸。”蔡宗泽认为,对汕头的发展定位必须充分考虑汕头作为海峡西岸重要城市的特殊定位。当前汕头正在积极利用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争取享受国家支持海峡西岸地区发展政策和作为广东省对台经贸合作交流的桥头堡和对台直行口岸,争取建立南澳岛对台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与东盟合作,推动汕头加快发展。
今年7月,在中共汕头市委九届五次全会上,黄志光特别指出,汕头市既有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经济特区,又带有大片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既是沿海开放城市,又有相对落后的老区、山区,“三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面对汕头继续“特下去”优势劣势的提问,蔡宗泽列出了若干条目前的“短板”。
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工业化、城市化任务重,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而汕头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相当于一片小特区带着一片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明显,面积占全市3/4、人口占全市2/3的农村地区,GDP只占全市的47%。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化是汕头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
另外,多年来汕头人也不得不痛心地承认,自己在省内外相对优势的渐渐失去。其中包括GDP占全省比重从1981年的4.35%下降到2007年的2.78%,GDP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排名从1981年的第7位下滑到2007年的第1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5.8%,比全省低10多个百分点。
其次是资源缺乏,汕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26人,约相当于全省的4.6倍;人均耕地0.16亩,约相当于全省的1/3;全市耕地面积79.7万亩,而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达76.65万亩;人均淡水资源量400立方米,约相当于全省人均的1/5,这和全国的情况也是对应的。
“我们不为目前的落后而自卑,不为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而困惑,不为刚取得的成绩而自满,不为过去取得的经验所束缚,”黄志光对广大干部呼吁,“汕头要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成为全国、全省新时期最开放、最具活力、最宜居住创业的地区之一,成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