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更”、“打的”、“埋单”、“炒鱿鱼”、“生猛”、“搞笑”……这些老广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在过去30年里,纷纷成为某个年代、某一特殊时期炙手可热的流行词。
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大特点。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书所采用。
随着粤语“北上”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一出反映特区风貌的现代剧带出了“炒鱿鱼”一语,一出《霍元甲》电视剧唱红了一支粤语主题歌。自此一大批粤港词语就像旋风一样席卷中华大地。一夜之间,“先生”、“小姐”代替了“同志”和“师傅”,“巴士”、“的士”也取代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结账”一词不知何时已经让位给“埋单”,“拷机”、“大哥大”日益成为身份的象征,“按揭”“物业”等词不断出现在报刊和广告的标题,“扮靓”、“搞掂”也逐渐为人们所乐用,“劲歌”、“金曲”则天天萦绕耳边,挥之不去;“吃生猛海鲜”、“唱卡拉OK”俨然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粤语从来没有这样堂而皇之地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四大天王”和他们的情歌,港产电视剧也前所未有地成为成千上万“追星族”、“追戏族”之至爱;粤风、粤俗更是史无前例地走俏于大江南北。
在过往30年里,到底有多少粤港词语在汉语普通话中流传呢?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语言学家陈章太教授说,有六七百之多。另一位社会语言学家陈建民教授的统计结果是:进入汉语普通话的粤港词语有600个。光从这两位知名学者的统计数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今天粤语给普通话造成的影响,就其数量和规模来说,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和国内的任何地方方言。
有专家认为,作为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的粤语能够在过去的30年中对汉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充分说明了存在或者起源于华南的某些社会变革,它所营造的新的社会形态、所引发的新的思想观念和所形成的新的生活格局,正在逐步地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这种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可能远比语言学层面上单纯的粤语对汉语的影响来得更为深远。□(文/曹建民)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