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法制文学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发展,法制文学也日趋繁荣。它不仅在普法教育宣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已蔚然成风,成为新时期文坛上的重要一翼。
法制文学以法律与犯罪这一独特叙事视界切入社会与人生,通过描写执法与违法、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掘进到人性的深处,使读者在被曲折情节吸引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对法治以及对人心的全面洞察。
“伤痕”累累的控诉
历经“无法无天”的疯狂年代之后,一批反映“文革”中黑白颠倒、冤狱遍地的作品迅速出现,如以《大墙下的红玉兰》为代表的“大墙”系列作品,《带手铐的旅客》、《法庭内外》、《第十个弹孔》等电影文学以及话剧《于无声处》,在当时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对“文革”义愤填膺的控诉和彻头彻尾的否定,成为这一时期法制文学的主旋律,其特征是“伤痕”累累,“反思”沉重。《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等小说率先以监狱、劳改农场为题材,精心选择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大墙”内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揭露了十年浩劫时期是非颠倒,鬼蜮横行的黑暗现实,被文艺评论界称作“大墙文学”。这一称谓很快就成为反映“四人帮”横行时期监狱生活题材作品的代称。
忧患深沉的反思
激情的血泪控诉之后便是对苦难的深刻省察。文学的反思精神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始,随即形成一股潮流荡涤文坛各个领域。法制文学作家当然也不会例外,他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在反观现实,政法干警的人生价值、生存状态、心灵感受、历史使命等已成为法制文学关注与思考的焦点。
海岩的小说《便衣警察》将警察放到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表现,使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得到了有效凸显,凝聚着厚重的社会含量。所以它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文学界的高度重视,被称为“1985年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佳作”。小说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后,更在全国广为流传。
80年代的法制文学渐渐地将笔触渗透到历史、社会、人性的肌理,显示出深沉的忧患意识、沉重的使命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可以说,在“反思文学”的旗帜下,这一阶段的法制文学很好地完成了“文学的反思”,其创作视角、艺术手段和美学风格等都达到了新的境界。比如作品更加在意对犯罪者的心理剖析,注重对深层人性的透视。如李迪的《傍晚敲门的女人》就表现了法与情、道德与法制的尖锐冲突。法律无情,杀人偿命。判决是公正的,然而文学有情,它只能在道德与人情的法庭上争辩。小说表现出了深邃、复杂的人性内涵,给人们敲开了认识社会的另一扇侧门。
人性和社会痼疾的剖析
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变革和社会转型使世纪末的文坛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一些知名作家开始接触并创作起法制题材的作品,如余华的《河边的错误》、韩少功的《前科》、刘醒龙的《合同警察》等,都以崭新的视角与艺术手法切入法制题材,剖析人性本色和社会痼疾,闪耀着理性的光芒,这给法制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血脉。
提到90年代后的法制文学,我们不能不谈及反腐文学和官场小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趋向,使得腐败及与之相关的畸形的官场文化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毒瘤。这也激起了许多作家的艺术勇气,他们以笔为剑,直刺腐败和不良干部文化,创作出一批分量厚重的作品。如张平的《法撼汾西》、《抉择》、《天网》,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周梅森的《国家公诉》,王跃文的《国画》,朱恩涛的《公安局长》等,都很有代表性。优秀的法制文学作品痛切针砭腐败问题,热情讴歌敢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深刻揭示了时代艰难演进的曲折历程。尤其是一些小说被拍摄成影视剧作后在全国热播,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可以说,当下的反腐文学和官场小说,已成为法制文学中两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法律人的自我展示
进入新世纪,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草根文学的勃兴,法制文学界出现一股新的潮流---越来越多的法律工作者以手记的方式,记录法律人的情与思,通过个人的视角展示中国近二三十年来的法治的变迁。警官手记、法官手记、检察官手记、律师手记纷纷涌现,从网络论坛到个人博客,从纸媒书籍到影视作品,手记体法制文学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女检察官手记》是其中的代表作。该书由担任了11年副检察长的女检察官理灵所著,真实地记录了她在职业生涯中亲历的20余起案件,不仅把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案件呈现给读者,而且颇有深度地剖析了个案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及犯罪嫌疑人的复杂人格和变态心理。该书先是在网络上连载,产生了很大反响,后结集成书并被改编拍摄成电视系列栏目剧《女检察官手记》。
手记体的法制文学兼具艺术性和资料性,既有以文学的形式记载法治进程的宏大意义,又能满足百姓揭开司法人员和司法工作神秘感的探求欲,因此这种文体是有生命力的。但是这种文体刚刚出现,很大程度上还具有自发性,如何在形式和技巧上更趋成熟,如何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挖掘作品的思想深度,产生真正的文学巨著,还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综观新时期以来的30年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到,法制文学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它以独特的题材内涵与曲折的情节设置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审美口味的众多读者,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王智慧 郑博超/文)
记忆中的法制文学经典
《于无声处》宗福先
30年前,话剧《于无声处》从上海走向了全国,并在北京达到了白热化:故事发生在“文革”结束前夜,社会气氛还没有完全恢复,人们的思想虽仍高度压抑,但却积压了强烈的对正义的呼声,处于即将爆发的边缘。
首演后,该剧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文汇报》全文刊载了剧本。数千万人通过报纸、电视和剧场,阅读、收看了这个戏。
《人妖之间》刘宾雁
这篇报告文学在1979年《人民文学》第九期上发表。作者以王守信贪污案为引子,通过对建国以来最大贪污犯王守信的发迹过程的叙述,反思了“文革”的深层原因。《人妖之间》在思想立意、观察角度、篇章结构、叙述语言等等方面,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追捕二王纪实》李宏林
1983年2月12日,沈阳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持枪杀人抢
劫案。案犯横跨国内十几个省,历经七个月,杀死军警和无辜群众达十人,杀伤十余人。《追捕二王纪实》真实记录了“二王”的凶残和公安人员的侦破努力。
1984年,改刊后的《啄木鸟》第一期刊载了此文,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发行超过百万册。
《—半是火焰,—半是海水》王朔
小说写了一个“不良分子”的情感生活和犯罪史,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生活的浮躁和法治意识的淡漠。
小说刊发于1986年第2期《啄木鸟》,曾改编为电影,有英、法、瑞典文译本。
《万家诉讼》陈源斌
陈源斌在《万家诉讼》中以沉重的笔触对乡村的法治现状进行了描画,也写出了普通农民在法律与人情发生冲突时的困惑。1992年春,《万家诉讼》荣登《中国作家》首届中篇小说大奖榜首。并催生了著名电影《秋菊打官司》
《九—八大案侦破纪实》武和平
14年前,发生在河南开封的“九一八”大案震惊全国。当时身为开封市公安局局长的武和平不仅亲自指挥破案,还将办案经过形成文字,此后他还出演了纪实电视剧《九一八大案纪实》。该剧开了法制纪实电视剧的先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何家弘创作的犯罪悬疑小说系列
何家弘是国内证据法学专家,他将法律与文学巧妙地嫁接在一起,就产生了颇具特色的“何家弘作品集·犯罪悬疑小说系列”。在这个系列中,作者运用设置悬念和推理探案的写作手法,堪称国内推理小说的优秀之作,并在精彩的故事中探索犯罪与人性的关系。
这些小说曾在国内多家报纸上连载并出版,后来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还上过法国畅销书排行榜。
《抉择》张平
《抉择》是一部热切关注时代和社会的警世之作,是反腐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被改编为电影《生死抉择》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震动。张平又以此书荣膺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国画》王跃文
王跃文以一本《国画》揭开了其官场小说的序幕。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把官场的腐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他把腐败分子们写得很有人情味,但愈是如此,小说对官场生活的揭示愈加真实和生动。王跃文的小说尽管没有高举起反腐败的大旗,但洋溢出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
《大雪无痕》陆天明
陆天明善于把各种政治事件有机结合起来,一一铺陈,既让观众感受到事件的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又能从中体会到反腐倡廉的艰辛不易。
他能把神秘的政治生活与群众关注的反腐工作结合起来,情节设置曲折多变、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
《国家公诉》周梅森
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阐示出法律的沉重。周梅森将此斗争上升到现代国家应以法律为准绳的理念高度。《国家公诉》这部小说超越了那些呼唤包打天下的清官作品,卓尔不群地表达了作者深邃的政治见识,以文学的方式阐释了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科学性、正确性。
(郑博超/整理)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