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变暖" 更关乎吃饭问题

2008年11月10日 17:0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每年各种气象灾害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再过20年,中国将有5%到10%的粮食缺口。11月7、8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并发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北京宣言》,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加快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出席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林而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变暖”,更是关乎吃饭问题

  作为我国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知名专家,林而达在199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建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的开始,便及时跟踪国际前沿,连续18年承担了IPCC十几个评价报告的编写和评审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专家组评审工作。

  气候变化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中指出,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

  记者:今年10月15日,也就是“世界粮食日”的前一天,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名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科学报告。报告预测,若不及时采取行动,受气候变化影响,20年后,中国将可能难以满足自己的粮食需求。我们知道,这份报告是由“绿色和平”委托您组织多位专家共同编写的。在专家看来,未来的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播种面积、技术贡献程度、人口总量、国际贸易等,更系于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的同时,它到底会对农业有哪些影响?

  林而达:正如白皮书中所指出的,对于中国这一农业大国而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真实发生了,而且日益增多。气候变化将造成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增大,稳定性下降。

  事实上,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在不少人眼里,它所导致的极端天气甚至让“规律”没了踪影,正由传统意识中的小概率、局部事件演变为“常态”。就其对农业的不利影响,会让农作物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暖冬”致使很多农作物在初春时节提前发育,抗寒能力下降;很多南方的病虫开始在北方“成长”;旱灾、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在气象灾害面前,我国农业显得很脆弱。

  尽管我国“夏粮已经连续5年增产”,但我们应当保持清醒认识,这个增产是技术进步和政策鼓励的结果。科学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当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5-3℃之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将持续下滑。再具体一点,就是气温每升高1℃,我国的水稻产量会下降10%。

  根据统计,每年各种气象灾害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随着未来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灾害频率和强度的加剧,中国农业生产可能遭受更大损失。到2050年,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等因素更会使中国的粮食总生产水平下降最高达23%。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再过20年,中国将有5%到10%的粮食缺口。所以说,气候变化对我们而言,不仅是“全球变暖”这些熟悉的名词,更是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每个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不仅要减缓,更要适应其威胁

  已经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林而达,十多年间提案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在2001年提出《迎接21世纪政治经济新挑战——全球气候变化》,2002年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共同而区别的责任》,2007年提出《像重视粮食安全和能源一样重视气候安全》。

  记者:在刚刚结束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上,您做了有关“适应气候变化需求”的发言。请为我们解释一下您的主张。

  林而达:应对气候变化除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早采取对策,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做出局部改变。如冰川加速融化、洋流变化等,单独的行动很难阻止其变化趋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早应对,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我们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粮食生产不受威胁,可是我们应对气象灾害的办法并不多。现在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早应对,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推迟避免灾害的发生,尽量减少损失。

  比如,与现在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更具有优势。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方式,以及改善土壤条件、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不仅具有固碳作用,还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少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安排新作物种植规划,我认为一定不能仅仅依据过去,而更要考虑未来的气候变化,据此规划种植适应生长的农作物,并建立起农作物长效的抗灾机制。

  此外,要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适应评价,要通过示范开展大范围的适应实践,我国仍有条件在2050年之前,在发达国家的帮助下,尽快提高科技水平和财政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新能源的使用,减少农业及土地利用方面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清除,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为保护气候作出更大贡献。(王慧峰)

编辑:吴歆】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