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截至4日晚9时,重庆“集体消失”一天的出租车已有八成上路营运。至此,引起广泛关注的山城的士“罢运”事件正在趋于平息。
应该说,对这一严重影响市民生活事件的处理,当地政府部门的行动是迅速的,措施也是有效的。在媒体的跟踪报道中,我们看到,事件发生之后,随着“几个不同层面的会议”的迅即召开,出租车司机反映强烈的“份儿钱”已被责成降到去年水平;针对“加气难”问题,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积极措施调整CNG汽车的天然气供应,每天增加10万立方米天然气供应出租车;其他还需假以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也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事态的迅速缓和,表面上看,这还真是个“坏事变好事”的范例,表现出了当地政府对突发事件有效的应对机制和较强的处理能力,但毫无疑问,这个“成功”的背后是隐藏着无比的尴尬的。因为,这个“成功”恰恰暴露出了当地公用行业管理上的许多积弊,尽管那种深层次的管理体制问题并不只是重庆一地独有。
因为切身利益受损害,重庆出租车驾驶员以一种集体行动的方式进行抗争,影响了市民生活,这在某些人看来,是损害了这个行业的公益性,驾驶员集体缺乏必要的理性。但是,只要我们仔细了解一下驾驶人在这个行业里的生存状态,我们对他们产生的一些指责就缺乏底气。据《南方日报》报道,有出租车司机透露,一辆车,除了每年高达6万元的承包款外,另外每个月还要交管理费1700~1800元左右,还有修车费、保险费,各种罚款单更是经常来,每个月光支出算下来在七八千块钱。我们可以去做个市场调查,看看一个出租车司机一个月到底能赚多少钱,如果每天再要多交50元~70元的“份儿钱”,他们能够承受得住吗?“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天底下能有这样的好事吗?
从根本上说,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其实是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上当了“甩手掌柜”,只是简单地把出租车经营权指标卖给出租车公司,而出租车公司则依仗政府提供的指标资源坐收渔利,甚至不惜利用掌控的资源对从业人员的合法利益进行极端的剥夺,如此,又焉能不发生行业性的群体事件呢?
当前,有关公用事业各个行业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比如公交车、燃气、自来水,全国各地各城市都在进行研究探索,但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几乎都是推行市场化路子,不少地方的改革已经简化为一个字:卖。把经营权都卖出去,直接换取巨额的现金进账,而忽略了政府在公用事业建设与管理上应尽的职责。这样的改革思路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商榷。
再回过头来看看重庆出租车的“罢运”事件,我以为这就是它对我们最大的拷问。
评论员 肖应林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