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屏蔽信息或选择性地公开信息,似乎成了公权力在特定情势下,处理信息的第一反应。然而,这样的行为,不但会给公众造成信息迷乱,而且可能让民意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对公权力产生信任危机———而这才是问题的要害所在。
最近,我们总是被一些事情的真相,折磨得身心俱疲。公众要想在第一时间触摸真相,仍然不轻松。比如,温州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出国考察未归的新闻,日前又有新动态。奔赴巴黎进行劝归工作的三人小组返回温州,但杨湘洪并未同时归来。随后,温州市委下达严格的封口令,所以现在杨湘洪是选择继续逗留,还是回国,仍是迷雾重重。(11月2日《成都商报》)
封口之举让人费解,“不能说的秘密”只能引来公众更多的猜测。官方权威信息不主动公开,不仅无法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恰恰还为各种版本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的流布,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流言滋长,谣言飞舞,只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更大更深的伤害。
然而,温州式的“信息屏蔽”,绝非个案。公众都要花费很高的代价对抗谣言,甄别信息真伪,最终社会要支付高昂成本为其埋单。例子很多,比如早期的非典就是个典型案例,而新的素材也在不断地涌现中。
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和广元蛆柑事件,当地都有瞒报行为,最终都酿成一起波及全国的危机事件;当三聚氰胺混进饲料、鸡蛋之后,农业部先是解释是极个别的企业行为,又说或将出台限量值标准,但接着又辟谣说媒体的“农业部回应问题鸡蛋的新闻”不属实———这番说辞搞得公众更加迷茫。
同样,在一些公共案件的信息处理上,也往往云山雾罩。在哈尔滨警察打死人案上,视频的剪辑、信息选择性公开;前几天的江西上饶陈振翊案,陈振翊所住楼层的摄像头被警方拆离;日前的深圳高官猥亵11岁女童案,酒楼摄像头也“不翼而飞”了……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主动屏蔽信息或选择性地公开信息,似乎成了公权力在特定情势下,处理信息的第一反应。
这样的行为,不但会给公众造成信息迷乱,而且可能让民意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对公权力产生信任危机———而这才是问题的要害所在。从食品安全问题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不信任感的弥漫,对这些产业的杀伤力。奶粉、牛奶、柑橘、鸡蛋等产业已遭受巨创,若信息还不能主动完全地公开,还不能得到公众的普遍信任,则随着恐慌的继续蔓延,受累的产业链条还会延展。这样的惨烈局面,或许就是民众之知情权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以自己的脚投出的抗议票、反对票。
回到杨湘洪事件上,我们会发现政府机关对民意触觉是多么的麻木。从现有的证据看,杨湘洪的出走并不是临时起意。在他出走前后,其家人一度表现得很“忙碌”,而且,杨湘洪可能被调查的风声,坊间已流传半年。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还是带队出游了,并托病留在了法国。老百姓都能发现问题,为何没有得到体制内监督者的高度重视?
可以说,假若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继续漠视公众知情权,不肯俯身倾听民意,不肯虚心接受公众监督,那么滞外不归的绝不会止于杨湘洪。而且从以上那些事例我们也看出,只有发扬公民社会政府必须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的执政理性,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才能修复政府公信力。(李晓亮)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