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10月24日电(记者 张勇)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30多年来运用抽吸黄河泥沙淤背固堤的科学技术成果,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下游地上悬河临背悬殊,洪水期间临背皆水、大堤背河渗水、管涌险情频发的不利局面,确保黄河下游30年安然无恙。
据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局长袁崇仁介绍,黄河难治,根在泥沙。历史上黄河下游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洪水泛滥,灾害频繁,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据权威数据统计,黄河每年进入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其中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河道里,致使下游河床平均以每年10厘米的速率淤积抬升,黄河下游形成了典型的地上“悬河”。目前,河床一般高出两岸背河地面3—5米,防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米,防洪形势十分严峻。1958年黄河大水,山东段黄河800余公里堤防渗水、管涌险情接连不断,靠百万军民的严密防守和奋勇抢险才保证了堤防安全。
据了解,为有效处理和利用黄河下游的泥沙,确保黄河安澜,山东黄河河务系统的干部职工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1970年,黄河上第一只吸泥船——“红心号”在齐河黄河修防段诞生并投产,标志着机械淤背固堤的启动。这一创举,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仅靠人拉肩抬、小推车推土来加固堤防的传统模式,取得了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历史性突破。1978年,山东省黄河河务局所创造的“引黄放淤固堤成果”获得中国“全国科学大会奖”。
30年来,利用“淤背固堤”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已累计完成放淤固堤土方5.5亿立方米,使黄河堤防的宽度增加了80~100米,有效加固黄河大堤750余公里,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下游地上悬河临背悬殊,险情频发的不利局面。1976、1982和1996年,尽管黄河下游的水位也接近或超过了1958年,但险情确大为减少。尤为明显的是,凡是开展放淤固堤的堤段,就再也没有险情发生。
“引黄放淤固堤”自1970年实施以来,对黄河下游大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固,为战胜大洪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黄放淤固堤成果”的实施,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固了堤防,而且解放了上河工的劳动力,降低了河床,减少了挖用农田。据专家测算,在河道内挖取的5.5亿立方米泥沙,如果改为挖地取土,按平均挖深1米计算,需要挖地5.5万公顷,这相当于数十万农民的耕地数量。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