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超 中新社发 张勤 摄
秦刚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刘建超 中新社发 张勤 摄
秦刚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二日电 题:“六0后”发言人不说“无可奉告”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如果不是节假日,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人们都会听到,从外交部新闻发布厅传出的“中国声音”。在这里,外交部发言人就国际热点问题阐释中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
目前,担任外交部发言人的是三张年轻的面孔,他们都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用当下流行的说法,他们都是“六0后”。
刘建超,二00二年开始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六年过去了,他已升任新闻司司长,并且成为迄今为止任期最长的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的发言风格,被熟悉他的记者归结为“沉稳、大气、睿智”,而且从不回避外国媒体提出的敏感问题。
秦刚,被同事们公认为“帅哥”,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已逾三年,但他第一次亮相外交部新闻发布厅时的情景,仍被许多常年跑时政新闻的记者津津乐道。那天的例行记者会结束后,秦刚没有按惯例从发布台北侧的小门离开,而是朝发布厅的正门走去,当被工作人员提醒时,他笑称“还不习惯‘走后门’”。他的首次亮相,便以幽默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姜瑜,是目前外交部三位发言人中唯一的女性,她以清新的形象、柔美的嗓音和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善于在发布会上营造和谐的气氛,与中外记者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在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原则问题上,温和的她也会表现出强硬的姿态。
三位“六0后”,肩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任。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他们不仅要熟悉外交领域各项事务,而且经常要回答一些“非外交问题”。这是与老一代发言人相比,三位年轻的发言人面临的新挑战。例如上个月,“三鹿奶粉事件”就成为外交部记者会的热门话题,为此,姜瑜多次与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沟通,积极回应外国记者的提问。
也正是因为年轻,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活跃,心态也更加开放。对于曾经被戏称为发言人口头禅的“无可奉告”四个字,刘建超就曾表示,自己从未对媒体说过这四个字。他认为,发言人与记者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记者向你提问的时候,实际上是给你提供了一个向公众解释的机会。
本着这种开放、有问必答的态度,从二000年开始,外交部新闻司设立了发言人移动值班电话,每天二十四小时回答记者提问,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是少见的。这部移动电话由新闻发布处的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下班后、节假日,不论干什么都得随身携带,随时准备回答问题。
二十五年前,当外交部刚刚建立发言人制度的时候,发言人大多数时候都是“照本宣科”,一丝不苟地按照既定口径回答问题。如今,这种严谨的作风得到继承,但年轻的发言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理念:“政策是国家的,但语言是自己的。”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三位发言人留下了许多“精彩语录”。
在一次例行记者会上,针对有外国记者屡屡提出“中国军费不透明”的问题,秦刚在重申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后,突然话锋一转,反问记者:“如果你的邻居总是扒着你家的门缝窥视,还叫嚷‘打开你家的门,让我看看里面有什么’,你作何感受?是不是该报警?”
由于经常在媒体上露面,三位发言人也拥有不少“粉丝”,热心的网友为他们分别在网上开设了“贴吧”,热议他们的精彩发言,有细心人还为他们在着装等细节问题上出谋划策。
不过,他们也并不是总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在二00六年的一次外交部开放日上,刘建超向来访的大学生“诉苦”:有人给发言人寄来两粒钙片,讽刺发言人在有些问题上表态太软,需要补钙。
对于人们对发言人和外交政策存在的一些误解,姜瑜认为,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外交留给老百姓的印象太神秘,因此才需要通过举行开放日等活动,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