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抑制公务消费腐败,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正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李松
“我们单位上周到一家五星级酒店开培训会议。”9月26日,在北京某机关工作的朋友小张告诉本刊记者,“领导觉得大家平时工作很辛苦,便安排一人一个标准间,感觉真好。”
据小张介绍,此次培训共两天,参加培训的100多人,按每人每天一间标准间400元计算,仅住宿费就达8万多元,加上会务用餐、会议场地及娱乐设施租用,等等,各种费用加起来不是个小数。
对这样的公务消费,圈内人似乎早已司空见惯。按说,公务消费作为必要的行政成本,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开支。但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公务消费很容易异化成腐败的权力消费。
“我国现行公务消费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则,改革需要再提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坚持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应强力推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政府行为预算硬约束的制度框架以抑制公务消费腐败。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这正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剑指财政体制软肋
据了解,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控制公务消费的规章制度,可效果并不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5~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996.54亿元增至7571.05亿元,12年间增长了6.60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1995年为14.60%,到2006年上升至18.73%。
从国际横向来看,以上述2006年预算内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8.73%这一比例去比较,远远高出韩国的5.06%、法国的6.5%、日本的2.38%、英国的4.19%、加拿大的7.1%以及美国的9.9%。
事实上,我国行政管理费的数字还远远高于上述比例——有些机关的费用支出,还存在着财政给政策,单位自己想办法筹钱的现象,甚至不少单位的基建费用、办公用具、交通工具的购置费用以及福利补贴费用等开支都是靠自筹,来自预算外收入。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在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速度”背后,一些地方机关在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建造豪华办公大楼、会议过多、能源资源消耗过高和政绩工程等方面的铺张浪费,已经成为政府行为的一大痼疾。
为刹住公务消费腐败之风,近二十年来中央政府已出台数十个相关法规,比如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公务接待费用纳入预算、所有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议及工作人员出差均实行“定点接待”管理,等等。
那么,为何公务消费腐败还一直呈上升之势呢?
在采访中,受访者普遍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公务消费改革没有触及本质问题,即那些官员手中握有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金钱。只要官员手中握有很大的财权,其开支范围又难以制约,就很难保证其使用合理。
“公务消费的问题,凸显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存在较大的缺陷,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的财政支出、不完善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责制度导致浪费愈来愈严重。”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龚维斌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首先,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大量存在。其次,现行的财务报销制度和审计制度不够完善,而且即使被审计出问题,也没有强有力的处罚措施。第三,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不高,公众监督无从下手。第四,干部考核很少考虑行政成本,使政府官员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
“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从资金的安排,部门预算的编制、审查、监督,到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都存在漏洞。”李成言教授分析认为,“由于现有的财政预算一经批准,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几乎未见监督和约束。加上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低、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不重视甚至忽视对行政成本的考核,以及公众与政府讨价还价机制的缺失等,公务消费腐败难以遏制就成为必然。”
“财政行政管理费开支,最大的问题是不透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政府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但按目前的体制,纳税人根本无权过问这些钱都用在哪儿了。要不政府就是列出开支表,局外人看不懂,无从追问。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