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官员的职务变动并非“天机不可泄露”,因为公布变动情况,政府并不会失去什么,也不会引发社会混乱;
如果一味地回避公众对官员职务变动的知情权诉求,反而会在民间产生各种推断和猜测,甚至出现“政治流言”,无形之中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9月,多名高官因重大安全事故而辞职或被免职,人们在肯定问责的同时,对这些官员被问责后复出的程序也比较关心。不久前,两名高官的职务变动就引人瞩目:一是邱晓华再就业事件,二是因SARS事件辞职、在山西省复出又再次引咎辞职的孟学农。
两位高官的仕途可谓“异曲同工”,一位低调复出,一位高调辞职,都引来坊间的热议。复出的邱晓华作为一名公民,自然有公开露面的权利,但人们想知道的是,一名因违法乱纪而丢官且身陷囹圄的官员,短期内便陡然跃身令人艳羡的巨型国企高级研究员职位,其到底受到了怎样的法律追究?复出的理由是什么?经过了哪些程序?因其中的信息不明,不少公众“想入非非”———网上的质疑声便是明证。而对于孟学农的辞职,公众在表示同情的同时,也不免产生各种猜测和议论。
公众对上述信息的关注,绝非仅仅出于对复出官员未来仕途的好奇,而隐含着权利觉醒下的公民在潜意识里对政治知情权的主张。长期以来,我国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的任免和调动,充满了神秘色彩,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通常是谨小慎微、惜字如金,几乎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版本”,如发布一个“某某某不再担任某职务”或“某某担任某职务”的简单消息,至于为什么调离职务,特别是问责后的官员为什么复出,很少向公众袒露实情。这种相对闭塞的官员任免信息发布传统,使民间形成一种莫名的猜测和臆想。如果说以往是遵循着某种惯例的话,那么,在政府信息日益公开和民主政治日益昌明的今天,这一做法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主环境的考验。
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由公民选举人员组成政府,并通过立法确保政府为公民服务。这种权力归属必然地要求将官员任免的信息及时公布,让公民对官员的去向“知其所以然”。理论上,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对政府官员的选举和监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层面,虽然我国在官员任免信息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形成了诸如任前公示、离任审计等制度,但官员职务变动信息的缺乏,使广大基层选民很难对官员任免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因为,公众只有对政府官员职务变动实情有充分地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发表评论和看法,从而实现对政府的有效监督。
现代社会,对信息的享有已成为个人的重要权利指标。在一个由纳税人出资组建的政府中,政府信息除了必要的秘密外,都应当向其“衣食父母”公开。在各种信息中,官员职务变动不仅是政府日常运转的重要情态,而且是公众———尤其是那些与官员职务有关地区的公众———进行社会安排的重要资讯。况且,官员的职务变动并非“天机不可泄露”,因为公布变动情况,政府并不会失去什么,也不会引发社会混乱;相反,如果一味地回避公众对官员职务变动的知情权诉求,反而会在民间产生各种推断和猜测,甚至出现“政治流言”,无形之中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总之,忽视公众对官员职务变动的知情权,与建设民主政府、透明政府的要求背道而驰。及时告知官员职务变动的详情,既不是公众的奢求,也不是政府对公民的“恩赐”,而是政府应尽的义务,是现代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更是我们践行民主政治的实质要求。
(作者傅达林系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讲师)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