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8日电 题:神舟七号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
作者:游本凤
奥运年放飞神舟
百年奥运,百年盛会。
神舟七号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在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上海地区的传递中,被光荣地推选为奥运火炬手。在两天的传递中,一共有208名火炬手,秦文波十分幸运地排在104位,成为当天火炬传递的末棒火炬手。他健步踏上红地毯,迈上一级级台阶,用他澎湃的激情,最后点燃了圣火盆。此时此刻他无比激动。他说,因为自己是从事飞船工作的,更因为我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飞天成功,使得奥运火炬青睐他,成为众人非常羡慕的圣火盆点燃者。所以,当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时,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让奥运与“神七”共创辉煌!
有意思的是,这天正好是他的生日。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域内,秦文波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少帅”。他33岁就被任命为神舟飞船副总指挥,成为当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域内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者。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成功后,他又被任命为飞船副总设计师,将飞船研制和指挥两副担子“一肩挑”。在短短六年内,他和战友们协同作战,一起将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送入太空,一次次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
自从干了载人航天后,他获得的荣誉不少:1999年获得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2000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成功后,他获得载人航天功臣殊荣;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成功后,他又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面对鲜花和掌声,他没有陶醉。他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虽然已经走完了,但第二步刚刚起步,任务依然艰巨,压力依然巨大,使命更加神圣。神七飞船航天员将出舱行走,这对中国载人航天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举世瞩目,影响巨大。作为飞船研制的指挥者,将时刻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再接再厉,带领飞船线上的科技人员,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打好每一仗,确保每一艘飞船成功,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努力创造载人航天新的辉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刚起步时,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秦文波十分幸运地进入了神舟飞船研制这一神秘的领域。当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了飞船上一舱(推进舱)两个半系统(电源分系统、推进分系统和遥测遥控图像画音子系统)设计研制任务。这些任务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所属的五六个单位承担研制。秦文波这时担任了型号总调度这一重任。
载人航天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点工程。而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的任务来看,科技含量相当高,许多技术和领域我国从来没有涉及过,任务之艰巨、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在当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飞船领头人施金苗的带领下,秦文波和其他同志紧密配合,率领科技人员苦干加巧干,不畏艰难困苦,攻克了难以想象的技术难关,努力践行着“不让载人航天工程列车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误点和误事”的承诺。
作为载人航天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全新的大项目,研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他们既碰到了质量问题,也碰到了进度问题、管理问题、队伍问题,等等。这些都要靠院这一层面来协调解决。如为了解决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前遇到的隔镍蓄电池模块容量急剧下降的质量问题,秦文波有时几天几夜难以入眠,前思后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仅仅20多天,他一下子竟瘦掉了5公斤,可见干航天型号的压力之大。最后由于他和同事们对故障的定位准确,决策果断,及时排除了故障,确保了飞船按时发射,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秦文波随身总是携带着工作手册,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他都有记录。十多年来,这样的工作手册在秦文波的办公室摞起来足足有20多本。每做完一件事,他就在手册上划一个圈。他把这称作航天人的“归零”,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一直认为,天下之事,必做于细;航天之事,必做于精。这也许是他干了这么多年飞船工作的深切感悟。
秦文波在该院飞船研制队伍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让人信服的人格魅力,这支队伍之所以能圆满完成每一艘飞船的研制和发射任务,其中与领头人所发挥的垂范和楷模作用是分不开的。
近20年来,秦文波大学里有不少同班同学当了老板,他们凭借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在国内外纷纷开起了电脑公司,搞得红红火火,赚了不少钱。一些同学听说自己大学里的班长还在搞航天,很是惊讶,纷纷出高薪聘请他。而秦文波却不为所动,他认定了自己从事的载人航天事业,甘愿为它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秦文波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同事们,多年来,从事飞船研制工作的新来的大学生尽管待遇不是很高,可他们都以秦文波为榜样,甘愿为中华民族飞天之梦贡献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和青春。
青春,我有我的一份快乐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搞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在航天还不多见。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实习刚满一周的南京航空学院毕业生秦文波,就因导弹型号急需被抽调去做软件设计。当时满脑子程序的他钻进电脑就出不来,往往是早上开始琢磨一个问题,等觉得肚子饿了已是下午,甚至忙完活计抬头一看,窗外已拉上了夜幕。对于住惯了单身宿舍的秦文波来说,电脑机房已算“豪华”,每当设计告一段落,他就把桌子一拉,在上面一躺,睡醒了接着干活儿。单身时代的秦文波,度过了许多这样的周末。
1991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某型号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当时一个年轻人给主管该型号的副院长施金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在赴基地前该院组织的一次青年谈话中,他以独特、丰富而缜密的见解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个青年就是秦文波。
秦文波1988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新光电讯厂。他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当时在航天搞软件,虽然称得上高精尖,但生活还十分清贫。当时,一些外企落户上海,他的同学供职其中,月薪可以拿到300多元,而他每月工资是73元,住宿也只有简陋的筒子楼。但面对自己喜爱的软件设计工作,秦文波思虑再三,决心在微型计算机上干出一番事业。当时单位有一台386、三台286电脑,配置已经算不错。为了方便,秦文波下狠心和父母借钱买了一台旧电脑。当时的他称得上是从头干起,BIOS等最基础的东西都成为他研究的对象。有个朋友从英国带回C语言的教程,他听说后如获至宝,赶紧拿来如饥似渴地学习。
1993年,这个凡事不肯服输的小伙子正在努力攀登计算机领域的高峰。就是在这一年,刚刚立项的载人航天工程开始“招兵买马”,秦文波被推荐到院里担任调度。这会不会把自己的专业丢了?研究室主任只是告诉他,要从头学起。看到载人航天的宏大规模,秦文波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
说来有趣,在这里干了五年,秦文波还从没去过院机关。当揣着调令的他坐车到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徐家汇,找到写着上海航天的大楼,才知道这就是自己要上班的地方。
此前只对计算机和电学比较熟悉的他要从事管理协调工作,很多事情都要跟人家一一请教。谦虚的秦文波听从前辈的建议:和一线人员交朋友,和设计师交朋友。尤其是被派回所里摸底期间,他和大家摸爬滚打在一起,然后坚持每天和所领导沟通,与院机关沟通,促使问题得到了快速高效的解决。
神舟,从而立到不惑的主题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成功那天,现场没有一个人不掉泪。那一晚,平时不喝酒的秦文波喝醉了。不到半年之前,他接过了飞船副总指挥的担子。他引人注目,不只因为他在“两总”里最年轻,还因为从工程总指挥到航天各级领导,都盯着他负责的飞船推进分系统。
1996年12月,30岁的秦文波被任命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研部副部长。此时,神舟飞船的研制正处在关键阶段。很快,针对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时间,上级提出了“争八保九”的目标。然而到1997年底,该院负责的飞船推进分系统必须进行的六个品种试车中,只有一个品种进行过一次试车。此时他们只能保证: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任务。
秦文波回忆,那段日子只有“没日没夜”可以形容,不说大话的员工们只有把这一年的睡眠尽量压缩,来换取成功后的安心。飞船推进分系统经过大家一年的拼搏,在1999年做好了开赴发射场的准备。
那年的冬天,他经历了戈壁的严寒,也经历了航天这份事业所给予的太过复杂、太过丰富的情感。秦文波在成功后的一醉,融进的是一个航天人的悠长思绪、无尽回味。
而六年后的“神六”返回,是10月17日,正好是秦文波的39岁生日。他说:“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大的生日礼物。”
神舟飞船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的分系统主要有三个:飞船电源分系统是整个飞船的“能量之源”,推进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将直接关系到飞船的成败和航天员能否顺利返回,测控与通信分系统则发挥着保证航天员与地面进行联系的通道以及天地数据传输的重要作用。
为了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秦文波带领队伍查隐患,针对太阳帆板出现的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成立了攻关小组,并提出 “稳扎稳打,眼见为实,水落石出”的口号,踏上了艰苦的“归零”之路。在秦文波的带领下,科研人员把从“神二”到“神五”四艘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归纳,共分析了上百万个数据。当现象全面复现,机理清楚之后,秦文波又要求建立热运力模型,请专家进行复核。在此基础上,秦文波和他的团队又在北京怀柔做了两个多月的热真空试验,最后请专家进行评审。
从2005年春节长假的第二天开始,秦文波一连五次赶往天津,对提高产品可靠性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与科研人员,一次次分析数据,细心判读,一字一句修改归零方案,终于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攻关下,把研制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降标准的归零,在2005年6月按期通过出厂评审。
亲情,三个忙人的牵挂
“神六”发射前,秦文波在发射场收到女儿的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爸爸,您最近好吗?您到发射场后,我又想起了您在家那快乐而稀少的时光,我希望能一直有这样短暂而愉快的时光。我知道,我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您现在肯定在发射场忙碌着,为飞船发射成功做贡献是吧。您想我和妈妈的时候呢,我教您一个‘思念三步曲’的办法:看看照片,打打电话,写写信。爸爸,忘了问您了,您去基地的时候,我和妈妈对你说的四个字你没忘吧:冷静乐观,再加上您的认真、努力,还有技术,我相信您肯定能成功! 祝你成功!!永远支持你的女儿逸逸。”
一年中,秦文波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研制单位和发射场度过,妻子从不指望他能为家庭做些什么。妻子生在航天家庭,嫁给他以后,更是对航天的辛劳体味甚多。妻子常说,因为懂得,所以理解。有时为了家庭,秦文波工作稍有耽搁,妻子就说:“去忙吧。我照应家里,不就是为了你们能成功吗?”
秦家是个大家庭,奶奶93岁了,父母也已过了花甲,秦文波作为长子长孙,平时很少有时间去看望他们。秦文波的父母实在想儿子孙女了,只得从无锡老家赶来上海。秦文波记得,1994年6月他父亲患了癌症,在上海长海医院看病4个多月,母亲希望他能多陪陪父亲,但由于工作特别忙,他只去医院看了两次。母亲掉着眼泪说:“工作太忙就不要来了,把自己的事业干好,你父亲也放心了。”至今,秦文波每每想起这些,都会感到深深的歉疚。
秦文波从1993年10月26日起,担任神舟飞船研制工作的调度,同年的11月7日,他的女儿出生了。伴随着“神舟”长大的女儿,从小就特别懂事,自立能力也比较强,上小学三年级时自己就能换乘两辆公交车去上学了。学校老师担心地打电话给他们,认为家长太不尽职了。他对女儿说:“我和你妈妈很忙,你学习也很忙,既然我们三个人都很忙,你就不能指望父母,自己的事,要学着自己去做。”
秦文波到基地执行“神六”任务前,妻子的手骨折了,但还帮他打点行装。妻子的关爱时常浮现在他的眼前。她用瘦弱的身体支撑着家庭:有时一人扛一大瓶桶装水,好几次骑车摔伤了,都不吱一声;女儿发高烧输液,她也不告诉秦文波。妻子和女儿的默默支持和理解,让秦文波感动不已。
秦文波清楚记得并努力实践着妻子的一句话:“咱们要把国家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去努力做好,做到问心无愧。”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