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奥运圣火开始长沙站传递,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左)在爱晚亭前接过火炬。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
6月4日,奥运圣火开始长沙站传递,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左)在爱晚亭前接过火炬。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
中新社长沙九月二十二日电 题:湖南“还权于民”的“人本”深意
中新社记者 白祖偕 刘双双
从沿海的广东、西部的重庆再到中部的湖南,被称作第三轮思想解放的热潮在中国大地正席卷而来。湖南更因省委书记张春贤呼吁“还权于民”而备受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八月底,一场电视电话会议开始了湖南解放思想大讨论。作为此轮洗脑风暴的“掌舵人”,张春贤明确提出:“前两次解放思想偏重于还利于民,这一次解放思想在继续注意还利于民的同时更偏重于还权于民!”
张春贤指的前两次思想解放,是一九七八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和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前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经过前两次思想解放,民众分享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物质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这一次,张春贤希望“在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以人为本、还权于民。
“还权于民”一经见诸媒体便掀起轩然大波。因为一切权力本就属于人民,何来“还权”之说?这到底是执政者概念作秀还是另有深意?
有专家评析,“还权于民”不是手段和方法问题,而是执政者的理念和态度问题。著名政论家周瑞金将第三次解放思想的“还权于民”理解为通过利益格局的调整,树立“以人为本”的标准。恰如张春贤所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最高境界。”
湖南没有急于为自己正名,因为这本就是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容许百家争鸣。但有心者不难发现,张春贤在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中,已经为“还权于民”做了最好注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一直强调经济改革要还利于民。处在新拐点上的湖南同其他省份一样,在收获GDP高速增长的同时正面临着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差距拉大、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等棘手问题。而这些发展“拦路虎”的产生最关键的缘由在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全面清理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制度和体制障碍,便成了湖南及其它各省掀起此轮思想解放风暴的深层背景,也成了湖南喊出“还权于民”真正动因。
湖南省社科联主席郑佳明直言,这一轮改革最核心的是政府、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的责权利要调整。这就决定了这一次思想解放具有很大的革命性与挑战性。
还知情权,意味着要实行政务公开、资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还参与权,意味着人民要有权利干预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表达权,意味着要让人民畅所欲言;还监督权,意味着要有制度保障人民对政府的民主监督。这便是“还权于民”的题中深意,需要打破许多部门利益、垄断利益,需要简政放权,强化民本意识,完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需要大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有可能实现张春贤所期待的“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如此看来,相当于党政部门给自己“削减”自有利益的“还权于民”,目的是推进民主进程,在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这就需要制度的创新和规则的建立。此前,在湖南省长周强的推动下,中国首部行政程序统一立法《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已获通过,下月即予实施。这部行政机关“自捆手脚”的程序规则,不仅开全国先河,且与此轮思想解放一脉相承,渐进而行。
在湖南“还权于民”的改革战鼓擂响之时,也有外电质疑这样一场越雷池的“革命”将举步维艰。因为张春贤、周强和他们所带领的湖南人民要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问题,打破既得利益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勇气。但更多的人认为,从民主政治的角度上看,湖南响亮地喊出“还权于民”已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坚固的“人本”基石,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有形的标杆。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