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警交通部队在三峡升船机坡面做防护工程。经武警交通五支队湖北宜昌项目部官兵一个月的突击施工,全长530米、防护高度145米至160米的三峡大坝升船机坡面防护工程顺利竣工。升船机坡面防护工程主要是在三峡大坝蓄水后起到边坡稳固作用,防止蓄水压力造成滑坡及崩塌。 中新社发 支山 摄
|
图为武警交通部队在三峡升船机坡面做防护工程。经武警交通五支队湖北宜昌项目部官兵一个月的突击施工,全长530米、防护高度145米至160米的三峡大坝升船机坡面防护工程顺利竣工。升船机坡面防护工程主要是在三峡大坝蓄水后起到边坡稳固作用,防止蓄水压力造成滑坡及崩塌。 中新社发 支山 摄
|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三峡蓄水所引起的地质变化,还在可控制范围内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随着三峡右岸电站最后一台水轮发电机组转子的安装,历时近14年的三峡工程建设即将竣工,预计今年10月底11月初可并网发电。在此之前,三峡工程还将面临一个严峻考验,那就是将于9月中旬开始的第四阶段的水库蓄水。随着水位由目前的156米蓄水到175米,库区地质环境将再次面临大考。
蓄水会否引发大的地质灾害
“三峡水库分期蓄水带来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讲,我们还是有充分准备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法权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肯定地说。
现为中科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伍法权告诉记者,库区的地质灾害,通常是指水库诱发的地震、滑坡、塌岸、泥石流等。在三峡工程早期论证过程中,专家们对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对滑坡、塌岸等问题也作了一定研究。比较而言,对水库形成后地理环境的变化、库区蓄水对当地居民居住安全性的影响即高切坡对居民房屋安全的影响重视不够。
伍法权曾在2003年担任《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规划》专家工作组组长,对三峡库区的总体情况比较了解。他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在三峡一、二期蓄水过程(即从90米到135米)中出现了一些地质变化,比如塌岸等,由于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避免了大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据了解,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库区的地质灾害问题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从199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就全面启动了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采用遥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监测三峡库区每一寸土地,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2001年7月,由国土资源部牵头制定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被纳入正式渠道,并有了基本的资金保障。截至目前,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已达120亿元。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单位也对认识到的问题比如可能出现的滑坡等采取了相应工程措施进行防范,大大降低了地质灾害有可能发生而造成的危险性,但在伍法权研究员看来,三峡的库岸线有几百公里长,而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要完全搞清楚每一米库岸段的情况不太可能。随着三峡水位的提高,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还会有所增加。
“但是,由于我们已经有针对性地对数以千计可能受蓄水影响的滑坡、塌岸、高边坡等进行了工程防治和处理,并加强了监测预警,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发生大的地质灾害。”
三峡是否会诱发大的地震
针对人们普遍担心的水库诱发地震问题,身兼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副主席的伍法权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经过长时间的科学研究和论证,专家已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不会危及大坝和水库的安全运行。从世界范围看,由水库诱发的地震震级一般不会高于这个地区天然地震的震级,而三峡大坝坝址就在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岩体上,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因此三峡工程的地震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研究员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则明确表示,三峡蓄水会给水库带来一定影响。“随着水位增高,会使水库地区地壳内部应力有微调整。部分水会沿着一些小断层或岩石孔隙向地下渗透,增加了库区地壳上部的有效空隙压力,相当于减少了作用在断层面上的正应力,有利于触发先存小断层、裂隙的滑动,诱发中小地震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水库诱发地震’。但通常这类地震的震级一般小于或等于6级。”
长期从事构造变形动力学、地震地质灾害与数据库、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的徐锡伟,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就前往灾区进行了40多天的地质考察。他告诉本刊记者,三峡库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没有发现存在明显活动的断层,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但蓄水对边坡稳定性也会带来一定影响,有可能会引发次生地质灾害。
“水库蓄水之后诱发地震是否符合一般规律?”
针对本刊记者的疑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祖煜认为:“水库蓄水之后诱发地震应该说是常见现象。三峡水库蓄水初期我们就进行了地震监测,至今已有上万次地震发生。但监测记录显示,绝大部分小于1级,截至目前还没有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3级以上的仅占1.5%,并且所发生的地震皆属浅源地震,对水库没有影响。”
有关方面提供的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表明,自2003年三峡工程提前蓄水到135米后,三峡库区地震虽然有所增多,但是大于2级的地震极少,对三峡库区没有危害性影响,更没有对可抗7级地震的三峡大坝造成影响。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1959年,中国就开始了三峡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至今已进行了40多年,这在世界水电工程建设史上也是罕见的。自1959年开始有地震监测记录以来,在三峡坝区及周缘地区内已收集到1级左右地震2910次,大于2级地震极少,且都远在坝址区域外。
降低水位比蓄水更易引发地质灾害
“三峡水库蓄水达到175米高程后,存在两个关键问题。”长期从事水库坝坡稳定性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陈祖煜院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其一是水蓄上去后,改变了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部分土体遇水弱化,可能导致山体滑坡。三峡水库曾在初期蓄水达到135米高程时发生过千将坪滑坡。降低水位是三峡要面临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水位突然下降,山体出现内外水压力不平衡的状态,也会发生滑坡,这对三峡又是个严峻考验。”
陈祖煜院士强调,“降水位的关键是要掌握水的下降速度,不能太快。第一年蓄水时更要小心,通过仪器监测,了解库区地质条件的变化,以确保万无一失。”
伍法权研究员向本刊记者解释说,175米是三峡工程设计的正常蓄水位,但并非一年四季都是这个高度,当汛期来临时,就要降低水位以利于防洪防汛,这之间会有数十米的落差。“当水位从高处往下降时,会加大坡体滑动的可能性。就是说,水库里的水位下降很快,但库区山体内在蓄水时已被浸透,降低水库水位时,山体内的水位下降较慢,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滑坡。遇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还容易出现塌方和泥石流。”
因此,在伍法权看来,降低水位的过程比抬高水位即蓄水的过程更易引发地质灾害。但他也同时表示,抬高或降低水位有可能引发一些问题,但不会对水库安全造成威胁,更不会影响三峡大坝的安全。(记者孙英兰)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