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6日电 香港《大公报》9月16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无论是已经走入中国主流社会的“80后”,还是人生最具活力时期的“90后”,在他们身上既有“鸟巢一代”的光鲜,也有“网络暴民”的阴影。如何认识他们的社会作用,把握他们的思想倾向,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能否保持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充满发展活力的关键一环。
文章摘录如下:
有的人会因为参与某件事情而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如某英雄之义举、某枭雄之恶行。但作为一代人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则必须是一代人做出了某种群体行动。2008年,中国社会公众在四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所迸发的大悲大喜中,似乎突然“发现”了一代被称为“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发现”他们已经在人们并不觉察中走上了中国社会的大舞台,“发现”他们正在以自己的感觉、声音、情绪、语言、格调、行为、判断与思考影响著周围的世界。
的确,2008年中国的悲喜给了“80后”“90后”以展示能力、施放能量的机会。他们在四川大地震中所表现的奋不顾身和在北京奥运会与残奥委会中挥洒的热情,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他们可能是穿著迷彩服的战士,可能是一身素裹的医护人员,可能是无偿献血者,可能是报道奥运圣火传递登上珠峰的记者,可能是运动场上的啦啦队员,也可能是伴著残障人攀上长城的志愿者。由此,这个洋溢著青春光彩的群体得到了一个虽然有点语焉不详但又颇为灵动的名字“鸟巢一代”:一群要飞的青年,一群心灵已经开始自我放飞的人!
然而,如果我们不健忘,就会记得,正是这些被称为“鸟巢一代”的年轻人,在不久前还因为行为的乖戾、道德的失范被很多人斥为“迷茫的一代”。特别是他们在网络上对人对事的种种怪论、“挑战”及恶言恶语,甚至被视为“网络暴民”。记得几年前,一位文学评论家曾经因为对某位“80后”文学青年的作品做了自己的评点,而遭到了肆无忌惮的谩骂,并最终关闭了个人博克。据说事后那个文学青年表示了歉意,并解释说,他之所以如此,是把这位文学评论家与另一位老作家的名字搞混了。搞混了就可以恣意妄为吗?这种理由令人啼笑皆非。与此同时,因无法忍受语言暴力和人格侮辱而一怒之下关掉博克的各界人士还有不少。为此,人们忿忿然,称这些博文和博评是“精神垃圾”“精神厕所”,而“国骂京骂”不绝于口的青年网民则被称为“网络暴民”,并认为他们的“流氓意识已经突破了正常社会的道德底线”。
同一代人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评价。中国的“80后”“90后”究竟是令人放心与骄傲的“鸟巢一代”还是令其不安与担忧的“网络暴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其难度不亚于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我想到有两件事可能会有助寻解。一件事发生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本来是搞自然科学(学医)出身的。当他想用解剖刀解剖社会时,最初往往会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加以观察与评判。每每一事发生,鲁迅的看法大体可归结为:凡事“新”必优于“旧”、青年必强于老年。后来,北洋军阀镇压学潮,青年群体出现剧烈分化,鲁迅先生方感到用进化论看社会的缺陷与偏差,这是因为他在青年当中既看到了舍身取义毁家纾难者,也看到了“投书告密、助官捕人”的年轻的脸。第二件事就是“文革”初期的所谓“红卫兵运动”。在那场横扫一切的红色风暴中,当时几千万青年学生以文化革命的名义革文化的命。他们当年的热烈冲动盲目,恐怕至今还使许多上年纪的中国人依旧记忆犹新、谈“虎”色变、心有余悸。
本人举这两件事为例的目的,无非是要说明:一、任何一代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都会因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蕴含着极大的社会能量。二、这种永存于青年中的社会能量既可以成为伟大的创造力量,也可以成为巨大的破坏力量。三、青年社会能量的施放方向往往在于引导,包括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情感的引导。我们在席卷全国的“红卫兵”风暴中,可以清楚地听到“造反有理”“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鼓动。同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的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横幅“破坏的欲望就是创造的欲望”,这是无政府主义的鼻祖巴枯宁的名言。
也许有人会说,决定青年运动方向的最本源的因素还应该归结到社会经济这一层面。对此,我并不反对,但同时又认为此结论过于简单、极易被误解为经济发展的快慢优劣与青年能量的释放有著平行传递的关系。这其实是大谬误!因为:其一,经济发展与一代青年的行为特点并不是平行传递的关系。有时,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批判、对已有富裕生活的超越也会成为青年群体行为的诱因。其二,经济生活与世间其它事物一样,永远是优劣并存。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劣”处(如社会就业不足等),仅仅是青年群体不满与泄愤的焦点。其三,任何一种现代青年的群体行为都具有超前性(包括理想主义的幼稚)、超越(现实和自我)性和社会批判性(包括非理性的攻击倾向)。这是青年群体行为独有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大体明白,无论是已经走入中国主流社会的“80后”,还是进入人生最具活力时期的“90后”,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两面性和双重人格:既有“鸟巢一代”的光鲜,也有“网络暴民”的阴影。在他们的内心里既有天使的可爱,也有魔鬼的可怖。在他们的行为中既有着创造的冲动,也有着破坏的躁动。从人力资源和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如何认识他们的社会作用,把握他们的思想倾向,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能否保持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充满发展活力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成为能否维持社会生活稳定有序健康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政府在对待“80后”“90后”的问题上,则应把握两条原则。其一是解决他们的“肚子”问题。让他们有适当的工作、充分的就业、过温饱型的体面生活。有一份调查报告说,被失业困扰,被社会“边缘化”的青年是“网络暴民”的基本构成,这很值得注意和警觉。其二是解决他们的“脑子”问题。使他们能在更加民主、宽容、尊严、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内,享有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以此战胜现代人正在患上的通病——“幸福的空虚”。这大概也是2008悲喜中国给我们的启示。 (秦晓鹰)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