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康伏清、丁三姐夫妇带着他们3个小孩迁离宁夏同心县南关口村,生态移民来到同心县与中宁县交界处的利同新村。新居的建设得到政府的资助,丁三姐适应新的节水种植习惯,尤其是大儿子成绩优秀,一家人有了新的生活希望。 中新社发 刘舒凌 摄
|
半年前,康伏清、丁三姐夫妇带着他们3个小孩迁离宁夏同心县南关口村,生态移民来到同心县与中宁县交界处的利同新村。新居的建设得到政府的资助,丁三姐适应新的节水种植习惯,尤其是大儿子成绩优秀,一家人有了新的生活希望。 中新社发 刘舒凌 摄
|
中新社宁夏九月十五日电 题:丁三姐的移民生活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半年前,康伏清、丁三姐夫妇带着他们三个小孩迁离宁夏同心县南关口村,来到同心县与中宁县交界处的利同新村。这里还是宁夏中部的荒漠半荒漠土地,不过,滚滚的黄河水两年前开始进入一条支渠灌溉了数万亩的宜农土地。
利同新村归属吴忠市孙家滩农业综合开发区,两百户山区移民的新聚居地。
在宁夏,中南部和北部自然景观对比鲜明。北部得黄河灌溉之利,是闻名的鱼米之乡;中南部西海固地区,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曾被冠以“苦甲天下”的称谓。
在人口六百多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不少地方的人口密度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有些地方则被认为不适合人的居住。在十多年中,这里的生态移民持续进行。
丁三姐一家是孙家滩最近的一批迁入者,她的家乡干旱而且山大沟深。黑瘦的丁三姐说,南关口村条件很不好,同样一亩地,降雨时能收二百斤小麦,但近四、五年几次出现干旱绝收,只有依靠丈夫外出务工得到一点收入。
搬迁时,一辆三轮机动车就把一家人的全部财产都转到利同新村。附近早先来的移民已开辟了村镇、农田,丁三姐和丈夫投入近三万元人民币取得四间宽敞透亮新建砖瓦房,面积一百一十多平方米,其中国家补贴一万三千多元,还有一万元是从农信社取得的贷款。
简单的家居用品让屋子显得空旷。
在这片光照充足的干旱土地上,丁三姐和家人已经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油葵等作物;主房南面有一扇窗,窗额有标示“小卖部”,这里可以向村民出售很朴素的几种生活用品,她说,“现在还不挣钱”。
孙家滩的土壤不适宜种小麦、水稻,维系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曾让早期的吊庄移民无奈抛地返乡。当地政府对于新移民的规划,是“丢下锄头,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引进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签下订单在大片无污染土地上建设高酸苹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对于新移民生活,丁三姐一家正在努力劳动来适应它,和新村所有居民一起尝试种植陌生的高酸苹果和色素菊花。
但开局并不容易。菊花今年的收入还不行,四亩地大概能收人民币一千元,丁三姐说,苹果树的收入还要等。
今年,孙家滩开发区开始建设两千亩日光温室,将开启蘑菇、小杂果等节水设施园艺种植。丁三姐的丈夫康伏清正受聘搭建温棚,每个月能有一千元收入,这是家里目前重要经济来源。他们还有邻居在开发区为绿化树浇水,每天的收入是三十五元。
近期又有一项肉牛养殖园区建设为移民带来新的工作机会。康伏清对记者说,生活会好起来。
吴忠市的目标,是借助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建设面积分别为八万亩和六万亩的高酸苹果、枣树基地,建设孙家滩为一流的生态移民区。这里,一个十二万平方米的集镇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为来自宁夏不同地区的移民构建医院、集贸市场等公共设施。
二00七年,西海固山区共有两千五百多农民迁居孙家滩。移民新区在荒漠地带骤然聚集众多人口,宁夏人也十分谨慎面对它的未来发展。
在近日举办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可持续发展论坛”中,自治区政府参事、农业专家崔永庆就说,中部干旱带核心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弱,依然具有限制开发的生态区的明显属性与特征;应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把节约用水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节水是移民生活要遵循的趋向。丁三姐必须适应新的种植习惯。但改变总有希望,丁三姐的长子在临近的红寺堡中学读书,学习条件好很多。她说,孩子学习很好。谈到孩子她和丈夫总是笑得灿烂。(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