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500多位西海固山区移民搬迁到宁夏中部的孙家滩。在这个集镇中心,移民新居整饬划一,绿化建设正在扩大。在这里,贫苦地区的农民开始尝试种植高酸苹果等节水灌溉的经济作物。 中新社发 刘舒凌 摄
|
2007年,2500多位西海固山区移民搬迁到宁夏中部的孙家滩。在这个集镇中心,移民新居整饬划一,绿化建设正在扩大。在这里,贫苦地区的农民开始尝试种植高酸苹果等节水灌溉的经济作物。 中新社发 刘舒凌 摄
|
中新社宁夏九月十四日电 题:回民马林的搬迁路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带着穆斯林小帽的马林闲暇时喜欢到同心县的豫海大坝边看水。
从干旱山区乡迁到同心县城这片水库边,马林说没事的时候自己天天来耍;八月中的炎热中午,和他一起的还有附近许多村民,大坝两侧的浅水区还有小孩在戏水,兴奋叫嚣。
四年前,马林在同心县杨家河湾村一心种地,但一年的收获都“靠天吃饭”。自从迁到县城郊外的甘草掌村,用借来的钱买地盖房,他开始在城镇周边打散工挣钱。
问起具体营生,马林笑着说,在劳务市场看别人家里要做什么杂务,总之砌墙等等活儿都能干。一个月,他自称能挣来人民币一千多块钱,比留在原来的乡里可好多了。
中共同心县委副书记滑志敏说,马林这样的情况属于自发搬迁,没依靠政府,这是个有魄力、有本事的人。滑志敏知道,马林居住的乡村严重缺水,人畜饮水要到远处有水井、小河的地方运水,水虽然不要钱,但柴油机引擎的拖拉机往返一趟要花费人民币几十元。
中国西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包括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区内包括同心县在内的八个国定贫困县,总人口约两百三十八万人,其中回族人口一百一十九万。
自治区一份文件称此地区“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
十多年前,自治区政府面向回汉各族居民执行扶贫开发、生态搬迁。同心县的干部回忆,开始时,政府在取水条件比较好的地点为山区村民建设搬迁点,盖好住房,通公路通水电,鼓励大家移民,但不少居民搬迁后不久就因为不能适应而悄悄返回家乡。
而近些年,生态搬迁的优势已在移民生活中展露。宁夏学者王朝良一份面向回族地区的生态移民研究报告透露,在创办十余年的移民吊庄,如今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家庭生产能力迅速增加,人口良性发展有开端,市场经济观念初步生长,精神状态变化。
对于选择留在家乡的村民,马林说,他们还是要打水窖等老天降雨,只有大雨下来、地面形成水流,雨水才能汇集;那里的处境还是难。
移民吊庄区逐渐呈现的生存优势,正在通过口耳相传打动山区人民的心思。如今,宁夏政府方面依托大型工程、国营农场、新建小型灌区,采取不同路径进行移民搬迁。
一项统计显示,二00一到二00四年,国家发改委安排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总投资六亿四千多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四亿两千万元,地方政府配套及百姓自筹两亿两千余万元,安置移民十一万六千人。
此外,在宁夏,人们还熟知政府多项充满创意的举措:通过社会捐助、政府补贴等办法,分批给七百余个贫困村庄没有电视机的贫困农户发放六万台电视机。据宁夏的记者解读,此举是希望增加山区居民对外界的了解,减少他们的排斥心理,下定决心离开山村去开拓新的生活。
同时,已经有两所专门面向中、南部贫困地区孩子的高级中学建立起来。通过注入资源,政府尽力降低贫困家庭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希望通过孩子带领数万回汉百姓脱离干旱、贫困的生活。
王朝良在内的多位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移民中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要帮助近年来搬迁的移民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
对于马林来说,每个月的收入让他能很好地支付生活各项开支,很踏实;还有一点让他特别满意的,就是他的两个小孩都离开了干旱的山村;目前就学的同心第六小学,他说,“学习不用交钱,质量好多了”,孩子那是他未来的希望。(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