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徐匡迪 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
资料图:徐匡迪 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
中新网9月4日电 2008年6月9日,英国皇家工程院把国际奖章颁发给一个已经70岁的中国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的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徐匡迪。徐匡迪有着众多头衔和荣誉,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他与中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起伏人生。凤凰卫视《问答神州》近日专访徐匡迪。以下是节目文字节录:
嘉宾:徐匡迪
主持人:吴小莉
个人经历(1978年前)
2008年6月9日,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浦亲王出现在英国皇家工程院的颁奖晚宴上,在大约280位英国工程科技界人士的注目之下,英国皇家工程院把国际奖章颁发给一个已经70岁的中国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的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徐匡迪。
徐匡迪是钢铁冶金专家,博士生导师,目前还兼任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成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会长等要职。2003年以来,他又先后当选为瑞典、英美俄等国的工程院外籍院士。
然而,在徐匡迪众多头衔和荣誉的背后,却是他与中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起伏人生。
主持人:原来您以前的名字叫做徐抗敌。
徐匡迪:对的是的
主持人:就是因为对日战争的时候,日军侵华。
徐匡迪:对,我是1937年12月11号出生,那个出生的地点呢是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一个山区,那个地方叫松岭,所以我的小名叫松松,那么当时呢我母亲是怀着孕,已经是,那个当时过了钱塘江大桥火车就没了,就是敌机不断地轰炸,因为日本已经占领了上海,飞过来两三百公里很容易,而且那时很残忍的,就是难民就沿着铁路走,飞机就沿着铁路扫射轰炸,一到听说飞机来了呢都往稻田里面躲,你知道稻田里面又有水,这个又泥泞,又是冬天,所以走了大概两个多月以后,到了浙赣交界的地方呢?我母亲就临产了,我就生在那个一个庙里面,父母亲呢感觉到我们国家太弱了,这个生了一个男孩要能够记住这个国耻家仇,所以要抗敌,"男儿当自强,抗敌保家乡",所以呢就取名我为"抗敌"。
徐匡迪一家人长途跋涉来到云南之后,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而当时的昆明是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此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大,徐匡迪就在西南联大附小就读。
徐匡迪:我在西南联大附小念书,那个等到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就是1944年,当时我们一个小学老师很有意思的,半开玩笑地跟我说,我们抗战快胜利了,你一直"抗敌",胜利了以后你抗谁啊?这个问题我当然很小我回答不出来,他就拿了毛笔在那个毛边纸上,他就写了匡迪两个字,我就说我不懂这两个字,还不认识,小学生,我这什么意思他就写了"匡扶正义,迪吉平安",他说给你爸爸妈妈看看吧,我拿了回家去,给我爸妈看,我爸妈都说这个名字取得很好,所以呢我就一直用到现在。
抗战胜利后,徐匡迪随家人回到家乡杭州,1954年徐匡迪高中毕业之后,考入了当时被誉为是"钢铁摇篮"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徐匡迪:我一点都不懂什么钢铁专业,我们在江南水乡,第一次实习我看了我吓了一跳,哎呀这么大的炉子,这么热的温度,但是这个只要国家需要。我觉得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因为中国受的苦难太多了,总想帮国家多做一点事情。
主持人:如果不是国家需要的话您本来的志愿是什么?
徐匡迪:我曾经想考艺术学校。我当时是唱歌唱得蛮好,而且我是可以用美声唱法考独唱,当时我因为艺术院校先招生,我本来想考中央音乐学院或者上海音乐学院,偷偷的,父母亲都不知道,父母亲是绝对不希望我读艺术,或者读文科,那么可是很遗憾呢,当时是西安艺术学院录取我了,当时我就觉得进不了第一二名(学校)就干脆放弃吧,重新再高考,考到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原来的北京钢铁学院。
徐匡迪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学习的5年,学业和文艺才能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59年大学毕业的时侯,他又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但是却因为父亲被划成了"右派"而未能够如愿。幸运的是,他被学校留了下来,成为了一名教师。
1963年,徐匡迪则被调往刚刚成立的上海工学院任教。然而,正当他想一展宏图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文革"结束之后,经过"隔离"、"下放"的徐匡迪重新回到了学校,他顺利地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考试,成为一名研究生导师。
徐匡迪:我是第一批带研究生的文革老师,而我在文革以前只是一个讲师,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没有办法再评职称了,所以学习我觉得是不管在什么年龄什么时期对人总是开卷有益的。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