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博鳌附近水域,一支肩负特殊任务的队伍身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潜入大海深处,用警惕的目光在水下搜寻。
受命执行这次水下安检任务的,是南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潜水员。指挥这支部队的大队长王旭,多次带领部队圆满完成海上重大演习、救援、打捞、拖带和科学实验等多样化军事任务,被誉为“水下英雄”。
“家是他的码头,偶尔靠靠,说走就走……”
“一台大型机械倾覆,沉没于81.5米深海,你大队迅速前往探摸!”仅30分钟,一艘远洋救生船备航完毕,一声笛鸣,驶向大海。
记者7月初在潜水员大队看到的这一幕,只是王旭率队无数次执行海上紧急救援任务中平常的一次。他常说:“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指挥员更应时刻处于‘临战’状态。”
记者看到,王旭有一张驻地地图,图上以营区为中心画了一个圆,圆的半径代表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平日里,王旭的活动范围一般不超出这个圆,随时准备受命出征。
这天,记者随大队的远洋救生船抵达目标海域。两名潜水员下潜81.5米后,迅速发现目标并完成捆绑,起吊成功,创下海军大深度探摸、打捞同类沉没物的新纪录。对此,王旭并没有感到惊喜。他说:“执行高难度、高风险的水下探摸、打捞任务,大队都有详细预案,最危险、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我们防救兵大展身手的战场!”
平时枕戈待旦,才能处险不惊。在一次援潜实兵演练中,风浪扯断了拖船与“失事舰艇”之间的缆绳。暮色中,王旭带领官兵驾驶小艇驶向大海。风急浪高,小艇剧烈颠簸,王旭操纵小艇顶风靠近。5米、2米、1米……一个浪涌过来,就在小艇被推上波峰的一瞬间,王旭一声大吼:“上!”话音未落,两名战士跃上“失事舰艇”。1小时后,拖缆终于被重新固定好,舰艇恢复了安全。
“平时即战时,海洋即战场。”王旭时时将自己置于临战状态,至今还和妻子过着“牛郎织女”的两地生活。在郑州一所大学当老师的妻子乔俊杰这样形容王旭:“家是他的码头,偶尔靠靠,说走就走……”
路上作客海为家。近年来,王旭先后在40多次海上救援、军事演习、新装备试验和“神舟”系列飞船海上应急搜救打捞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
他的目标,总是下一个第一
王旭带领的团队,战功赫赫。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颗同步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第一次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些永载史册的重任中,都可以看到南海防救尖兵的身影。他们,曾28次刷新我国海上潜水、救援纪录。然而,王旭从未感到满足。他的目标,总是下一个第一。
布设海上作业场,是对水下沉船实施探摸、救援或打捞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05年以前,我国海上布场的深度从未超过30米。近年来,王旭率领官兵挑战极限,2006年将布场水深增加到68米,2007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30米。
今年,当王旭把目光投向200米的深海时,引来不少担忧:“现有布场装备的性能,不可能达到200米水深。”到底能不能达到这个深度,王旭心里也没有底。为了验证这一目标的可行性,他来到实验艇上,对工作锚的重量和抓力、钢缆的直径和长度、绞车的绞力和水鼓的受力逐项测试。为确保万无一失,他预设了多种环境:海底底质是泥沙底还是珊砾底、海上风流是横向还是纵向、使用轻质缆还是重质缆……所有能考虑到的情况,他都纳入实验模型进行验证。半个多月后,他下定决心:“这个深度完全可以达到!”
前不久,王旭带领防救船编队驶入深海区。第一只锚缓缓入水、第一只定位水鼓抛向海面……终于,锚缆的水深刻度达到200米,一个稳固的海上作业平台搭建成功。甲板上,顿时一片沸腾!
“应对各种严峻挑战,首先要挑战的是自己。”王旭经常这样鼓励自己和战友们。以前,大队能够深潜80米的潜水员不足15%。经过刻苦训练,如今80%的潜水员都能超过80米。目前,在氦氧潜水训练中,大队的义务兵潜水员能够下潜80米、一级士官潜水员能够下潜100米、二级以上士官和军官潜水员能下潜120米以上。
专家感慨:学生给老师上了一课
一次,大队奉命紧急打捞一台坠海科研设备,首次使用刚刚装备的某型水下机器人。机器人在水下左转右拐,折腾了1个多小时都没能靠近目标。潜水员曾福明下潜海中作业,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任务。
有人叹息:机器人虽然先进,但不如老办法管用。然而,王旭另有看法。他仔细研究了机器人作业的全过程,发现失败的原因首先是操作者对装备性能不够熟悉。
这件事引起了王旭的深思:“海上防救作业涉及潜水、救护、切割、电焊、拖带等50多个专业,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系统。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必须向科技要战斗力。”海底成像系统、水下灯阵等高技术装备陆续列装,王旭带头深研苦钻,每晚2小时读书时间雷打不动。跟船出海,携行包里也总是装着沉甸甸的书籍。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的潜水员、技术员和指挥员脱颖而出。一次,某新型潜水钟在大队试验,官兵向专家提出了数十条改进意见,句句内行,条条中肯,专家感慨地说:“学生给老师上了一课啊!”
科技素质的提高,使大队如虎添翼,先后担负了“神舟”系列飞船海上应急搜救打捞任务,探索了海上返回舱模拟吊放、绑架开舱等应急情况处置方案。
然而,王旭一直没有忘记那次水下机器人的“败绩”。他和战友们用专业的眼光重新审视,发现这一型号的机器人设计存在瑕疵,便向设计方提出了增强动力、增加自由度、简化操作平台等5条改进建议,全部被采纳。
一次,海南一座大型水库上,一艘装载农药的船舶翻沉,水下机器人再度出征。在王旭的亲自指挥下,成功打捞起1.5吨剧毒农药,防止了一起重大水源污染事故。(记者 熊永新 通讯员 朱光耀 蒲丰)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