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保护动力何在
褚松燕(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当前,政府对弱势群体予以保障的路径和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样,即各地创新,时机成熟后由国家推出相应的政策、制度。政府创新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着弱势群体的弱势。
政府创新的动力机制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官员的政绩追求;第二,满足社会需要的责任;第三,解决具体困境的必然;第四,顺应时代潮流。简言之,有的政府创新虽然基于公共利益,但更多是基于政府本位的以官员为主体的公共利益的维护。
从目前已有的大量实践看,地方政府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政府自身直接提供的制度和政策保护,这也是弱势群体能够得到的最直接的保护;第二个层面是政府提供制度环境,鼓励社会组织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第三个层面是提供能促性制度和措施,使弱势群体知晓和使用相应的保护渠道。当然,知晓和使用保护渠道的前提和目标都是弱势群体对政府的信任。
在这三个层面当中,第一个层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范畴,同时也直接与公民权中的社会权利的落实相关;第二个层面与公民权中的民事权利相关,特别是其中的结社权。因为社会自发组织起来对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是人们利用结社自由权的结果,换言之,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权利得到广泛的实现;第三个层面则与公民权中的政治权利密切相关,公民的知情参与是关键。
弱势群体的弱势如果要实现根本的转变,仅仅依靠政府创新是不够的,政府创新也并不是弱势群体得到保障的动力,真正的动力在于弱势群体和整个社会对公民权要求的提出。因此,尽管在弱势群体的保护方面,政府仍然发挥而且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公民个体和社会力量的行动也越来越重要。因为弱势群体保护的动力机制已经开始由政府主动创新向公民和社会主动保护转移。这种转移反映着公共利益的公民主体基础的凸显。
公民权的实现要经历从要求到权利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公民的某些权利上升为统一的国家法律法规条文。但这个使某些权利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本身是充满着公共权力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的。知情与参与已经成为公民权和公共权为之间互动的基础,进而也成为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利器。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重点已经转移到权利的保障,那么,就需要抓住公民权从要求到权利的转变,通过各地政府的不断创新,探索出弱势群体保护的权利保障路径。
现场点评
广东行政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 文小勇:我们要将弱势群体的问题与具体的解决措施紧密结合。各地要树立符合各自特点的地方问题意识。要树立正确的方法论意识,以便于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背景,分析问题。我认为,超越“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并不是在否定我们的价值观,以前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主导下,道德责任和政府责任被混为一谈。超越“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解决到底是“为民做主”还是“由民做主”,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才能摆脱以往的错误做法。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大智慧
何颖(青海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经验之一: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是妥善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前提。从近年来处置的多起群体性事件来看,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及时报告,提前介入,顺利地将问题解决在初始状态,不仅可以减少事后处置的难度,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经验之二:促成问题解决是顺利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处置群体性事件在原则上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要正视问题,找准症结所在。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经验之三: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要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三早”预警处理机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通过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等措施,将信访关口前移,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失时机地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工作,真正将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经验之四:把握时机、果断处置是解决无理缠访类群体事件的有效方法。处置群体性事件,既要加强原则,又要讲究策略和方法,针对不同的群体事件和不同阶段,因情施策,对症下药,防止因处置不当造成矛盾的激化。
现场点评
陕西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李永红:西部地区属于三元结构,不仅包括城市,还包括乡村中的牧业和农业。再加上民族、地域以及宗教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矛盾的引发与我国内陆地区就有很大的区别。当地政府在管理时,应当注意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到管理的难度之大。此外,还应注意中央做出的应急预案是否与地方实际情况相适用,预案出台后在地方政府实施时的可操作性,预案出台后如何进行时间以及资金的保障等等。
摒弃“政治——行政”两分理念
鞠正江(济南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社会改革良性互动。我既不同意快速改革的革命主义路径,也不同意改良主义路径。政治体制改革既区别于、又紧密联系于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有机性。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进而又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优化。只有当社会结构达到优化状态之后,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和势力才会相对均衡,最终衍生出民主的环境。
因此,我们要思考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实现由“因应思维方式”向“系统思维方式”的转变。经济的发展要为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基础、准备条件和提供时机。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当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必须在上层建筑领域为经济体制改革扫清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突破口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摒弃“政治——行政”两分理念,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关键环节。政治体制改革就我国目前来讲,重点应是管理制度的创新所搭建的运行机制。比如:各级政府之间职能的界定、政府规模的界定、组织机构的管理、运行机制的确立、人员素质的培养,等等。
现场点评
西藏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陈 丽:我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适时适度,不应过多地对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从自身角度上的批评。每一次改革都要针对当时出现的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来逐个解决,不能寄希望于一次改革就解决所有问题。理论工作者接下来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快速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拓展自己的理论眼光和理论视角;二是要对现实问题有更加敏锐更加直接的关注。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