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午,在北川擂鼓镇政府为受灾群众搭建的集体灶台边,群众们在生火做饭。 中新社发 霍潺 摄
7月22日,四川重灾区民众正积极参与到重建家园工作中。图为北川擂鼓镇一位村民正在铺草坪,扮靓家园。 中新社发 霍潺 摄
|
7月22日中午,在北川擂鼓镇政府为受灾群众搭建的集体灶台边,群众们在生火做饭。 中新社发 霍潺 摄
7月22日,四川重灾区民众正积极参与到重建家园工作中。图为北川擂鼓镇一位村民正在铺草坪,扮靓家园。 中新社发 霍潺 摄
|
中新社成都七月二十三日电 题:每天都在变化 北川走向新生
——半月后再赴北川见闻
作者 霍潺
七月二十二日,北川擂鼓镇阳光炽烈,将远处的大山和近处人们的生活照得清晰透亮。距离七月七日记者随“携手共建——知名侨商企业家四川行活动”亲历北川仅半月,这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七月七日,记者在擂鼓镇看到,板房正在紧张搭建,挖土机日夜工作,黄尘漫天。
半个月后再临北川,地震带来的创伤正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慢慢愈合。虽然山体仍有滑坡的伤痕,但山下整齐崭新的板房,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孩子们的笑容……就如同北川这座县城一样,历生死、历轮回,依旧彰显出新生的“美”。
在不久前还满是废墟的小道边,帐篷里开起了小卖部,乡亲们在机动三轮车上摆起小摊,叫卖猪肉,还有好几家理发店,这里就像是一个集市。
“胖哥饭馆”老板魏继虎正认真地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写着“今日菜品”,他说:“已经开张十一天了,每天能有几十元人民币的收入,我把利润看得很淡,主要是方便大家。”魏继虎家的房屋已成废墟,以前在外地打工的他在地震后便回到家乡,他说,这样可以照顾到亲人。
一顶白色的帐篷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记者走进一看,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教师谢亚鹏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北川,第一次是在五月底,后来因为学校考试必须得回去,但是我放不下灾区的孩子和群众,暑假到了,我就有时间回来给他们上课。”
目前,这里有几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有的刚高中毕业,有的还在读大学,这些“八0”后的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实现人生的价值。
记者发现,当地很多灾民都投入了灾后重建工作。王桂芳找到了地震后第一份工作——铺草坪,满面笑容的她,将绿油油的草整整齐齐地铺在斜坡上,将道路和板房映衬得格外漂亮。
板房旁,有村民正在修水泥路,每人每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他们对现在的工作感到满意,灾民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铺就重建道路,同时也延伸着内心的希望。
在帐篷区,很多孩童正在帐篷图书馆里看书,大人们下着象棋。在政府给受灾民众搭建的集体灶台边,有人正在烧水、做饭。
广场上,慰问团正在搭建演出的平台,小孩子们吃着冰淇淋,玩着等待节目开始。
就当记者要离开北川时,又有一群志愿者正提着包往擂鼓镇走,还有人民解放军扛着铁锹干活归来。
“全中国的力量都凝聚起来了!”在我身旁的日本华侨说,真没想到,地震后,灾区的变化那么大,他们的乐观令人感动。
回望北川,这座“伤”城,正在全世界的爱和帮助下每天变化着,走向新生。(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