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秋风
主流价值只能由秉持各种价值观的人们,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透过自由辩论、沟通、合作,融合现实中的各种传统,而逐渐达成
汶川大地震之后,新闻媒体相对及时而充分地把地震的灾难呈现到民众面前,在民众中间激发了空前的同胞之谊与仁善之心,国人的精神空前地凝聚在一起。这一社会现象让人们普遍乐观地认为,这次大地震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促使国人的精神结构发生变化。
不过,我认为即使确实会发生这种变化,现在似乎也还未清晰呈现出来。相反,在公共空间,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是,不同人群,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社会在地震中的表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蕴涵了其关于国人未来精神结构的愿景。
地震之后,万科集团决定捐款200万元。5月15日,该集团董事长王石在博客中辩护说:这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而为了使企业的捐赠可持续,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他也会捐助200万。他又说,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不使慈善成为负担。尽管有人支持王石的立场,认为慈善既然是自愿行为,就不应追究捐助多少。但大多数民众不能接受这种说法,强大的舆论形成了“逼捐”之风,大量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纷纷追加捐款。有人问:这还是慈善吗?
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语文教师范美忠在发生轻微地震时,劝学生不要慌,大地震到来时,却第一个冲出教室。十几天后,他在博客撰文为自己辩护,用自由主义论证自己的行为,说逃跑是个人自由,无人有权要求他人舍己救人。他虽然舍弃学生逃跑,但无丝毫道德愧疚感,因此而获得“范跑跑”的称号。
“范跑跑”的行为与自辩刺激了大众,抨击之声铺天盖地,其中包括时评员郭松民,他认为:人应当讲道德,老师应当对学生承担责任。但两人在电视台的辩论中,郭松民失态的表现却使之落下“郭跳跳”的称号,范美忠却得到更多支持。很多人称,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但也有一些人士开始思考本能与道德、个人自由与职业伦理之间的关系。
就在这些事件进行的同时,还发生了另外三件事。对于大地震中政府的迅速反应及设立全国哀悼日等表现,有媒体从“普适价值”的角度予以解读,认为国家权力朝着尊重民众权利的方向变化。对此,以反对伪科学出名的司马南不予认可,他连续发表博客文章反对这种“普适价值”论。
6月5日,余秋雨发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要灾民以大局为重:“只有当这些里里外外的多重力量不受干扰地集合在一起,才能把今后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步步完成。因此,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
汶川地震后,诗歌似乎复兴,《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等诗歌引起读者强烈共鸣。6月6日,山东《齐鲁晚报》则发表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词二首”,第一首《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以废墟下遇难者的口吻,发出了“纵做鬼,也幸福”的感慨,并表达了“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的愿望。
凡此种种言论及由此而形成的辩论都表明,当今国人的价值体系确实是非常混杂的,其中既有中国的古典传统——现在很多人在致力于恢复这一传统;过去半个多世纪形成的价值体系也似乎具有一定程度的支配力;同时,过去二三十年来在市场化环境中似乎也形成某种新的精神传统,它在中青年人中有很多影响,但其内部也不乏尖锐的冲突。这些价值形成了不同的话语体系,其间所发生的争论是相当激烈的。面对大地震秉持不同价值观的人们所表达的尖锐的看法,更是激起了情绪化的反应。
舆论、尤其是表现得比较充分的网民的反应则表明,民众生活于这种价值混杂而纷争的社会中,似乎多少有一些迷茫、焦虑和不安。那么,今天,有没有可能重新构筑某种主流价值,作为国人的价值底线?很显然,这种主流价值由政府自上而下地确立存在难度:现在舆论对教育部门取消范美忠教职就有批评之声,也有人呼吁教育部门不要评比“抗震救灾小英雄”。
归根到底,主流价值只能由秉持各种价值观的人们,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透过自由辩论、沟通、合作,融合现实中的各种传统,逐渐达成。至于理想状态,也将是古人所说的和中有同,“和而不同”。★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