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青藏高原,解放军青藏兵站部执行运输物资的汽车部队,源源不断地将一车车物资运往西藏,沿青藏公路前往拉萨朝拜的藏民向高原汽车兵致意。自1954年以来,青藏兵站部一代代官兵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天路”――青藏公路上,保障着驻藏部队80%以上的公路物资运输、油料输送和西南边防通信联络的畅通。 中新社发 邹小庆 摄
|
夏日的青藏高原,解放军青藏兵站部执行运输物资的汽车部队,源源不断地将一车车物资运往西藏,沿青藏公路前往拉萨朝拜的藏民向高原汽车兵致意。自1954年以来,青藏兵站部一代代官兵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天路”――青藏公路上,保障着驻藏部队80%以上的公路物资运输、油料输送和西南边防通信联络的畅通。 中新社发 邹小庆 摄
|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七日电 题:随高原兵车队行走青藏线
中新社记者 陶社兰
人们所说的青藏线,其实指的是集汽车运输、管线输油、光纤通信为一体的立体通道。上世纪五十年代,长两千公里的青藏公路通车;六十年代,开通了空中的一千六百八十杆的国防通信线;七十年代,铺设了地下的一千零八十公里的格拉输油管线。在这个平均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地区,总后勤部某部保障着驻藏部队百分之八十的公路物资运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油料输送和中央军委与西南边防通信联络的畅通。
在这个部队,提起“上线”,通常是说从格尔木到拉萨,全长一千一百多公里,平均海拔四千米。记者此次跟随某汽车团上线,近百辆军用卡车,为拉萨驻军运送大米、清油等物资。
总后驻青藏高原的汽车部队是全军唯一的全勤汽车部队,一年四季都在青藏线上执行任务,正规化管理非常严格。从接到命令到车队出营门,只需要十二分钟。
每次上线,部队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战友们敲锣打鼓放鞭炮,家属们带着孩子列队送行。一色的军用卡车,如一条绿色长龙,奔驰在高原上,蔚为壮观。
从格尔木到拉萨,汽车要走五天。途中食宿,则由兵站负责。
纳赤台兵站是青藏线上八个兵站中条件最好的,可以接待五百多名汽车兵的食宿。而这里的官兵只有四十多人。兵站教导员朱汉文说,这里的条件在逐年改善,盖起了楼房,配备了食品加工机,减轻了不少劳动强度。
兵站的制氧室、发电室、锅炉房、宿舍、食堂等都非常清洁,可以说得上是一尘不染。记者在锅炉房惊讶地看到,墙边用硬纸板围成一个方格,里面养着一群小鸡小鸭。正在给鸡鸭喂食的士兵称,因为这里温度高。长大后,就要把它们放到野外的圈里。山坡上,果然还养着几只鸭子和猪。
为了让过往的汽车兵吃得更好,兵站还建立了一个温室,种植着小葱、香菜等绿色蔬菜。有一间储藏室里放着一排坛子。原来,那里装着的是兵站官兵自己腌制的泡菜、咸蛋。
格拉输油管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一条成品油管线。由于海拔高,油料需要通过沿线设置的泵站加压,一站一站地“泵”上去。唐古拉山泵站是青藏线上海拔最高的泵站,有五千多米,这里的官兵平均每年要在站上工作三百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值班,以确保油料输送正常。
高海拔、噪音、油气,不断地侵蚀着官兵们的健康。记者发现,这里的官兵普遍嘴唇青紫、眼睛红、头发稀疏、指甲凹陷。由于不少岗位是技术工种,有的士兵从入伍到退伍,要在这里服役十二年。记者见到的柴油机班班长、三级士官邱洪涛,已在站上十一年了,是所有官兵中年头最长的。
其实,这些年,青藏线上官兵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无论怎样,高海拔和缺氧,是无法改变的。该部政委贾新华告诉记者,他已在高原服役三十三年了。当年和他一起参军的一个同乡,一次执行任务,车子出了意外牺牲了,才二十一岁。“很多人牺牲了,而我还活着。我有什么理由不坚守呢?”
从青藏公路修建到现在的五十四年里,在这条线上付出生命的有七百七十名官兵。(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