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厦门市和成都龙泉驿区共同援建的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一期工程鹭龙苑正式建成交付使用,1000多名受灾群众从此将告别艰苦的帐篷生活。图为安置点的居民为参与援建的厦门人民和部队官兵送上感谢的锦旗。 中新社发 黄荣 摄
|
6月16日,由厦门市和成都龙泉驿区共同援建的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一期工程鹭龙苑正式建成交付使用,1000多名受灾群众从此将告别艰苦的帐篷生活。图为安置点的居民为参与援建的厦门人民和部队官兵送上感谢的锦旗。 中新社发 黄荣 摄
|
中新社彭州六月十七日电 题:彭州灾区民众:走出阴影面对新生活
作者 黄永莉
彭州通济镇思文社区四十八岁的村民窦有贵终于盼来了新家。在“五·一二”大地震过去一个多月以后,彭州市第一个过渡性安置房小区十六日正式交付使用。虽然只是一间简易的活动板房,窦有贵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面对地震,我既不怨天,也不尤人。我想尽快找份工作供女儿读完大学,重建家园,面对崭新的生活!”
窦有贵本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项目经理,大地震不仅震垮了他家的房子,也令公司在建的项目毁于一旦,他也因此失业。不过,窦有贵没有将这一坏消息告诉在重庆读书的女儿,以免影响她的学习。
严格来说,这间板房并不是窦有贵的,而是社区为他七十五岁的父母窦必云、肖有珍优先分配的安置房。地震时窦必云正在住院,地震后老人主动申请出院将床位让给地震伤员,自己的病情却出现了反复。
肖有珍最大的心愿就是五个儿女都能重新回到各自的房子里生活,回想地震以来一家十几口人挤在一个大棚里住,男男女女睡一个通铺,吃饭、上厕所都非常不方便,现在她竟然住进了过渡房。老人兴奋得凌晨四点半就跑到房间打扫卫生。
活动板房约十五到二十平方米,两头有窗,通风又干净。两张单人床、桌子、茶几和四张凳子都是社区发的,床上铺的凉席、漂亮的花布枕头、凉被也都是才领的。
肖有珍和儿子、媳妇、女儿坐在新房子里,谈论着如何布置房间,笑得合不拢嘴。窦有贵看着板房空荡荡的墙角,盘算着从家里挖出的立柜应该布置在哪儿。
“现在可以把父亲安置下来好好养病了。”窦有贵的媳妇周贤芳说:“父母安定好了,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出去打工。”
四女儿窦敏还记得十二日震后的情景,她说,睁开眼尽是废墟,感觉没有了希望。后来看到全国各地的人都这么关心地震灾区,关心灾区群众的生活,才又重新树立了信心。
肖有珍还记得灾后温家宝总理来此探望他们的情景。“他身穿中山装、白衬衣,把每一个帐篷撩开,问‘你好吗?’,当时,总理的脸很沉痛,很沉痛。”肖有珍眼里泛着激动的泪花,她说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家里人每一个都平安,未来还是充满希望。
社区里已经通了自来水和电,厨房还在赶建中。中午,窦有贵一家都回到自搭的帐篷前,在砖头搭的临时灶台里生火做饭。他笑着说全家都不再害怕地震,接下来要白手起家,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了。(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