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参观群众在北京举行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上,邱光华机组照片前久久观看,缅怀为救灾牺牲的官兵。救灾失事直升机机组5名人员,他们是: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和张鹏。 中新社发 九州 摄
|
6月12日,参观群众在北京举行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上,邱光华机组照片前久久观看,缅怀为救灾牺牲的官兵。救灾失事直升机机组5名人员,他们是: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和张鹏。 中新社发 九州 摄
|
6月13日上午,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失事机组的五名烈士:机长邱光华,副驾驶李月,机械师王怀远、陈林,士官张鹏的灵柩,覆盖着鲜红的党旗被抬下灵车,在哀乐声中回到了成都凤凰山机场。
13天前,他们鲜活的生命从这里启航,走完了最后的历程。
13天后,他们化做了一座座山脉,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土,实践了用生命去飞翔的铮铮誓言。
飞行35年,蓝天上留下闪光的航迹
在许多飞行员眼里,有着5800多小时飞行经历的邱光华不仅是全大队最年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
羌族汉子邱光华是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的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
与他共赴国难的直升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米—171直升机。
把这批飞机从厂家接回国的,正是邱光华。
而在国内首飞这个机型的,也是邱光华。
当年,新装备改装,团里征求飞行员们改装的意见,本来能够娴熟驾驭黑鹰机型的邱光华第一个报了名,年轻气盛的他最爱挑战自己。
改装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飞行器大同小异,但掌握大堆的航理还得从头开始。从枯燥的数据和符号中,邱光华发明了对比记忆法,把烂熟于胸的黑鹰航理与新机型对照起来,专门挑不同的地方强化记忆。规定的半年改装时间,他只用了3个月,率先成为新机型的领路人,很快担任了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成为这个机型的骨干飞行员。
邱光华在我军陆航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2001年9月,正是他和战友们与外籍飞行员一道对高原新机型的试飞,为某高原型直升机定型立下了汗马功劳。
边防巡逻、高原适应性训练、抢险救灾,到处都是邱光华搏击蓝天的身影。
我国发射的所有返回式卫星,都是这个团和团队前身担负回收任务的。有资料记载的,邱光华就参加过5次。
2005年8月,飞行员徐扬作为邱光华的副手,执行卫星回收任务。那天天气差、雾大能见度很低。由于天气的影响,不能很精确到一个点上,邱光华主动担负了最危险的一个区———仓山镇。返回的卫星极有可能掉下来砸在直升机上。徐扬当时不太理解,因为作为大队长,邱光华完全可以派其他人去。邱光华告诉他,老机长就要在关键时刻作表率、担重担。还勉励徐扬,只要认真准备,密切协同,胆大心细,科学实施,是很安全的。
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徐扬还历历在目。谨记着恩师的教诲,他在去年军区爱军精武比武竞赛活动中,一举取得了野外搜救科目的金牌。
为了救灾,他差点和团领导“翻脸”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团党委考虑到邱光华再有半年就将停飞待退,并且家乡就在地震重灾区茂县,父母和弟妹都生死不明,并没有把他列入最早的救灾机组人员名单,而是作为地面指挥员。
但邱光华一看没有自己的名字就急了。一路小跑跑到团长余志荣的办公室,直接质问道:“团长,凭什么不让我飞行?”
“你家里……”
“我家里怎么了?你老家汶川还不是没有消息。”邱光华没有让余团长说完,就打断了他。
邱光华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磨完了团长,又去磨政委。
“再不答应我,我真要翻脸了。”邱光华憨厚的笑容里是透出的是坚决。
代表团队在外作事迹报告的政委张晓峰在电话里哽咽着告诉记者:就是经不住老邱的软磨硬缠,团党委同意了他的要求,没想到……
这次灾难中,邱光华家中的房屋尽数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这是地震发生4天之后,邱光华才得知的消息。
邱光华的儿子邱峰也在陆航团工作,任汽车修理所副所长,在这次救灾中担负物资输送的任务,经常要搭乘直升机到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转运伤员。5月23日,他要搭乘的直升机正好由他父亲驾驶,在完成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和交接仪式后,副驾驶李月开他们的玩笑:“哎哟,这不是上阵父子兵吗?”机组成员都笑了起来,父子俩相视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一句话,因为他们知道,灾区的群众还在等着他们。
邱光华常说,这次救灾对陆航团就像是战争一样。平时训练的时候,每次起飞前需要一个小时做准备。这一次,从拿到任务书到起飞最短5分钟,最长10分钟。机组往往是只知道飞行高度就出发,上天以后再自己观察天气和地形条件。
就是这样一个技术精湛的特级飞行员,却把生命留在了蓝天,献给了自己毕生从事的飞行事业。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