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一月祭之三 :中国乘"经济舱"飞往新生活
2008年06月12日 0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5月31日晚,福州市个私协会、福州市红十字会等在福州金山榕城广场举办“爱心传递---金康幼儿园在行动赈灾义演义卖活动”。参加活动的儿童们在家长鼓励下纷纷向四川灾区“希望小学”建设工程捐款,并从小感受互助友爱优良品质教育。 中新社发 郑祚声 摄
6月5日,在四川省绵阳市九洲体育馆一个由志愿者建立的希望九洲危机干预站帐篷里,一位来自北京的志愿者与一位灾区孩子交流互动。希望九洲危机干预站成立于5月15日,先后有来自中国各地的70余名志愿者在此参与了对千余名灾区儿童的心理关怀和辅导。 中新社发 常刚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一日电 题:大地震一月祭之三 :中国乘“经济舱”飞往新生活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当中海油老总傅成玉不同以往改乘经济舱出差的时候,在官方,中央国家机关、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开支均被削减百分之五乃至更多,中国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致百分之十七点五,政府和国企各种名目的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公款消费预算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并缩水,一股“紧缩消费”浪潮悄然席卷震后中国。
在民间,很多民众在震后开始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一项对四千多人的在线调查显示,三成五的受访对象表示将减少享用奢侈品,会把省下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一名女孩说自己“以前追求的太虚华,之前看上的四百多元凉鞋,如今一点购买欲望都没有”。
从官方到民间,地震过后人们在捂紧“钱袋子”,这与中国近年留给外界热衷奢华型与攀比型消费的印象相去甚远;大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改变,改变的动力何在?
可以归因于经济账,汶川地震将数以千亿计的财产和资源化为乌有,社会财富出现巨大缺口,灾区人民艰难度日;面对时艰,官员理应舍弃享受与排场,减少消费开支,与民同甘共苦,将省出的钱用于救灾与重建;紧缩消费、把钱捐给灾区的民众则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是在以勇于担当的成熟公民心态为国分忧。
更重要的是,此前以令人瞠目速度蔓延的过度消费热潮在地震中得到审视、反思乃至颠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中国国民对消费越发热衷,众多年轻一代更是在不加节制的消费中既变成了“LOGO男女”,也变成了“月光族”甚至“卡奴”,夹杂在这股浪潮之中的奢华与攀比助长着中国社会的浮夸与浮躁,一种将“消费视为生活全部”的观念在畸形发展。
突如其来的灾难为横扫一切的过度消费热潮打上了问号。通过感受灾区民众在地震中所经历的生死洗礼,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意识到各种“身外之物”在人的生死面前显得异常渺小,对多少显得有些无常的生命来说,平安与健康的重要性要远高于消费所能带来的物欲满足和物质享受,与“物化世界”相比,平安、健康终究与鲜活生命离得更近,更加值得珍惜。
此外,汶川地震让人们看到,消费带来的自我满足并非个人生活的唯一幸福源,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守望互助乃至带来的友好和尊重,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地震过后,二十多万名志愿者奔赴灾区,很多人事后坦承,本来是去救灾,结果个人的灵魂也在灾区得到洗涤,此前沉迷于个人利益与享受的心智在帮助与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变得“健康”起来。
地震让更多人告别过度消费坐进“经济舱”,那么该选择何种新生活?与过度消费相对应,新生活应该以绿色、健康、可持续为准则,不再任由物欲在内心无止境得膨胀,而是以一种对个人生命乃至自然环境负责的态度,有节制地消耗物质与能源,这对目前能源日益紧缺、环保压力逐年递增的中国来说尤其可贵;当更多国民坐进“经济舱”、选择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新生活时,相信中国从这次地震中索取的财富将会更多。(完)
【编辑:唐伟杰】
相 关 报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