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首届“北京人权论坛”在北京闭幕。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等来自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10多位人权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中新社发 廖文静 摄
|
4月22日,首届“北京人权论坛”在北京闭幕。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等来自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10多位人权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中新社发 廖文静 摄
|
中新网6月11日电 美国《侨报》6月10日发表宗鹰撰写的评论文章说,“以人为本”其实是中国的人权观概括表达,也是中国的立国施政的宗旨。民众生死存亡是人权之首。生命不存,人权落空。一向标榜西式人权而无视、蔑视中国人权建立、发展和实施的西方政客、传媒和舆论,在中国这场空前的举世无双的“以人为本”的抗震救灾壮举中,终于有所惊醒。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与西方都关注人权,但关注的重点有不同。西方把个人人权置于集体人权之上,而中国力求把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结合起来,在保障集体人权的前提下保障个人人权。这就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有范围”的民主自由。人们历来哀叹中国人一盘散沙,而今又惊见中国空前团结。应恰当处理群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的关系,结合就要有必需的集中,集中就限制了不当的个人自由人权,尊重合理的个体自由人权。
此次抗震救灾,中国政府从中央到军队以至地方政府,都做出了最快速的反应、最大限度的动员、最高效率的协调,正体现了在民主基础上的较高度的集中的优势。
首先,“以人为本”凸显,政府始终把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正如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所说,“中国政府领导层,胡锦涛和温家宝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指挥救援工作,视民如子的情怀,应该说,没有几个其他国家领袖能像他们这样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这正是理念性的差别,制度性的差别。
其次,群体的力量救助个体生命。如果一味强调个人利益、个人人权,而没有必要的集权,国家哪来力量和速度?受灾民众深感,“个体难抗灾,有国才有家”。集中,对个人利益个体人权必有限制,但又从根本上保证了个人利益、个人人权。俄罗斯新闻社说得好:“一个总理能在两小时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在发展中的“民主国家”和发达了的“民主国家”,个人利益、个体人权绝对化,决不能与之相比拟。
“制度优势”首先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措施。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从领导人到平民百姓,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以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香港《南华早报》评论大体上点到了要处,“生命无贵贱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标志”,四川大地震救援为“以人为本”这个口号注入了灵魂,同时也凸显了中共“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正是因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西方人看到,曾被他们指责为“不尊重人权、不自由而冷漠”的中国,是如何迅速反应,为每一个生命而竭尽全力。
“以人为本”其实是中国的人权观概括表达,也是中国的立国施政的宗旨。民众生死存亡是人权之首。生命不存,人权落空。一向标榜西式人权而无视、蔑视中国人权建立、发展和实施的西方政客、传媒和舆论,在中国这场空前的举世无双的“以人为本”的壮举中,终于有所惊醒。在西藏问题中曾扮演不光彩角色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述,“连批评中国最严厉的人权组织也承认中共的反应令人印象深刻”。这归因于“地震揭示中国柔和的一面”。西班牙《世界报》述评,“为了挽救同胞们的生命,他们不吃饭,不睡觉,一周来一直战斗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第一线。正是这些志愿者、战士和救援人员不屈不挠的精神把这个已经无数次遭受过外来入侵和各种灾难的国家一次又一次地从废墟中拯救过来。
中国因为这次牵动人心的救灾,因为这次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芒、勇敢与毅力而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显然已是许多西方传媒舆论的同感和共识。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赞肯中国制度优势中,世界普遍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芝加哥论坛报》、英国《观察家报》都有同感,“中国对此次地震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反应正在改变全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英国《每日电讯报》则赞扬说,“世界正在更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而且共产党在中国越来越成功”。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