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地震灾区救灾的官兵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
资料图:地震灾区救灾的官兵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
瞬间,那些鲜活的生命,成了远逝的灵魂;瞬间,那些羌笛青柳、风情碉楼、禹王故里、熊猫之乡……将最后的一笑铸成绝版的美丽……
5月12日14时28分,由一个简单数字组合构成的历史,烙印般深深地留在共和国的土地上。
一位灾区群众向记者描述:摔了一跤,爬起来家就没了,城就不见了。可是,还有许多人再也没爬起来……山崩当面、流血盈前、断肠血泪,生离死别。家园在无助地颤抖,生命在传递着悲壮。
然而,这不是结局,更不是毁灭。历史的聚光灯,映照出13万大军临危受命、浩气当歌的雕像。
每一个军人突击的脚步、激扬的声音和滚烫的血汗,都化作这拯救生命历史壮歌中的音符……
脚步。一个人的脚步,千万人的脚步,踏出承载人民希望的生命通道
山脉狭路相逢,房屋恣意碰撞,废墟、孤岛、裂断……在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汇背后,是震中几十万群众生死不明的危情。
灾情就是命令,13万大军迅即行动,挺进、前进、突击,一切行动只有一个主题词——用最快的速度,拯救生命、救助人民!
军人的脚步,维系着无数百姓人家的重托和生命的希望。
通向汶川县城的第一行脚印,是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踩出来的——5月12日16时30分,他率670名官兵向汶川进发。13日凌晨时分,车队受阻于距汶川县城还有90公里的塌方区。
“弃车!步行!”来不及请示,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余震掀下的山石在暗夜里滚落,山体滑塌形成的淤泥潭没过膝盖。王毅把部队分开,5人一组、10人一队。一组快速通过,另一组警戒观察,交替行进;一条长约3公里的山间小道垮得只剩10多厘米宽。王毅带部队,抠着石缝,蹬着树根,匍匐着爬过这3公里没有路的路。13日23时15分,王毅和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
迅速了解震中情况后,王毅用海事卫星电话报告了汶川震情,为党中央、国务院对震中情况作出准确判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军人的脚步,往往要承载艰难和痛苦,却无愧于养育他们的土地。
这片土地上布满了绵阳市游仙区人武部羌族部长郑强的脚印,因为这里是他的家乡——郑强夫妻两人都是在北川土生土长的羌族干部,双方有36位亲人住在北川。大地震一发生,郑强就带领民兵冲向距市区十几公里的仙海湖。经过20多个小时的攻坚战,解除垮塌的威胁后,又火速转战北川。
一进县城,郑强惊呆了:美丽的家乡已经面目全非,废墟中不时传出呼救声。踏上家乡的土地,却没顾上救自己的亲人。在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里,郑强带领民兵救出许许多多群众,而他在北川的36名亲人中,还有多半没有任何消息。
军人的脚步,在常人无法履迹的地方,也能踏出畅通的路来。
宝成铁路保卫战打响后,兰州军区某红军师副师长李春红的脚步根本没有时间踏在路上,而是在火海中、急流间。5月12日的大地震,造成宝成铁路109隧道严重塌方,一列装运油料的货车在隧道内出轨起火;与此同时,塌方堵塞着嘉陵江河道,水流开始聚集、上涨,宝成铁路危在旦夕。
水火无情,军人有责。5月13日凌晨,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防化营冲入燃烧着的隧道。为了先将火灭掉,部队决定先用沙袋堵住隧道口。尽管戴着防毒面具,但混合着油气、浓烟的有毒气体,仍一次次把官兵熏晕掀倒。5个小时,他们在火海中垒了2万个沙袋,控制住了火势。
战罢火海,又战水患。为在水位暴涨的嘉陵江中疏通水道,李春红第一个走进淤塞的江中凿石爆破。他既担负指挥任务,又是钻机手。累得站在水里靠着石头睡着了,钢盔掉到水里都不知道。
经过12个昼夜的战斗,燃烧的大火扑灭了,堵塞的河道炸开了。24日,109隧道胜利抢通,宝成铁路随之恢复正常运输。“水火英雄”提前赢得了西北、西南铁路大动脉的畅通。
军人的脚步,应当出现在救助人民最关键的时刻和地方。
成都军区某炮兵旅汽车营排长、党员突击队队长牛玉新的脚步始终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从踏入灾区后,他就第一个递交了当突击队员的申请,并担任了由7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队长。排除重大险情时,他总是推开争着上的队员:“我是队长,我先上!”
5月24日11时许,牛玉新带着7名士兵党员分头在江油市大康镇旧县村搜救。当他来到二组村民先宇顺家时,看到他家的临时帐篷搭在危房旁,便动员他家搬到安全地带。正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余震。牛玉新不由分说背起双腿残疾的先宇顺就往外跑。刚转移到安全地带,又听到身后传来小孩急切的哭声,他便回身飞奔,把小孩抱出来。这时,“轰隆”一声巨响,刚才逗留的地方被砖块瓦砾和断梁掩埋。
这时,右侧的危墙突然垮塌,正在集中精力搜救的上等兵冯志伟一下愣住了,牛玉新猛地上前,一把将他推到安全地带,自己才赶紧避让。倒塌的危墙虽没砸中他,但被砸中的一根断棍弹起,刺穿他的左下颌,造成面部下颌骨折……
前后不到1分钟,牛玉新就先后3次舍身救人,自己却倒在血泊中。经过第四军医大学赴灾区医疗队专家的紧急手术,牛玉新脱离了生命危险。
军人的脚步,无论在何时何地,必然始终站在第一线。
济南军区某部干部杨军的脚步,本来是准备幸福地迈向洞房花烛夜的。地震前数日,他回到北川县禹里羌族乡水秀村,准备5月13日举行婚礼。5月12日,杨军和未婚妻正在新房收拾婚嫁物品,甜蜜地讨论着婚礼的程序。突然,山摇地动。就在杨军一把将未婚妻拽出门外的瞬间,新房轰然倒塌。
“赶紧救人!”死里逃生的杨军并没有惊慌失措,他马上开始组织村民寻找被掩埋在废墟里的人,并很快带领村民们救出了43名群众。
军人的脚步,当祖国需要时,就能迈向任何需要的地方。
空降兵某部15名勇士的脚步是从天而降的——空降兵跳伞训练通常在数百米高度进行,要在5000米左右高度实施伞降,世界军事航空史上少有。5月14日,震中地带四川茂县上空4999米的高度,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第一个跳出机舱。他操作自己研制的灵活抗风的武装翼伞,带领14名空降勇士迅速飞向震中预定地域。半小时后,惊险空降者踏上了救灾最紧迫的一线……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