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灾区工作的重心,已渐由紧急救援转为受灾群众安置、恢复生产及灾后重建的启动。在庞大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驰援灾区的救援队伍中,有一部分正陆续撤离——包括奋战在第一线救死扶伤、防病防疫的白衣天使,也包括众多无私无畏义务奉献的志愿者队伍。18天的夜以继日、殚精竭虑,这些最可爱的人,体力和精力都已过度透支,疲惫的身体是该歇歇了!
然而,在灾区群众目送他们离去的眼神中,有感激和敬爱,也有不舍甚至惶然。
是的,这支庞大的仁义之师,在震后最艰难的日子里,已和广大解放军及武警官兵一道,成为灾区人民的主心骨,给了饱受创伤的心灵以巨大的精神慰藉。不少医疗救援队和志愿者队伍服务于各受灾群众安置点,朝夕相处、情深义重,不但用爱心和专业技能支持灾区,也使灾区群众在心理上不再无依无靠。他们被群众视为“党派来的人”,在分配救援物资和按政策发放救济等环节中,也起到某种监督哨作用。
迄今,他们仍在用自己的爱与奉献,竭力荫蔽着灾区群众的身心健康。但他们毕竟不可能长期留在灾区,一旦救援大军离去,可能会给受灾群众留下一个等待填补的真空地带,包括技术支持、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从灾区群众的心理轨迹看,灾后数日是悲痛欲绝的时候;数日过后痛定思痛,开始迷茫失措,并对前途有严重的不确定感,这时候的心理关爱极为重要。
党和政府正在建立长效的灾区救援机制,比如“一省帮扶一个县”,具体而深入地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比如,各省援建的板式活动房在大规模建设中,这让许多灾区群众有望搬进条件优越很多的“家”,会减少中暑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因为很多灾区不具备复课条件,不少省市将孩子们从条件艰苦的灾区安置点接走,在新“家”上学生活;更有众多伤员,业已疏散到全国各地的大医院,以得到更好的救治……
这是爱的延续,更是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机制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现在,洪水、滑坡、疾病等次生灾害,仍在威胁着灾区人民。需要提醒的是,各省在今后的对口帮扶中,应考虑得更细致、更充分、更全面,特别是要汲取前一阶段救援大军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经验。
救援队伍的撤离,宜分几步走,有序进行,让灾区群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不少灾民安置点,外来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曾经承担了大量的卫生防疫工作和日常事务,当地政府要积极组织灾区群众自立自理自治,将灾民安置点建成安全、卫生、和谐的临时家园。而对口帮扶的省市派出人员,也应在各级政府的配合下,和各灾民安置点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尽可能贴身为灾区群众提供服务和支持,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难,疏导他们的心理困惑。
安置生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合理“衔接”很重要。让灾区群众相信身后有13亿同胞的坚强后盾,他们会有信心渡过眼下的难关。 (李泓冰)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