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受唐家山堰塞湖溃坝险情影响,绵阳市游仙区沈家坝东街社区居民陆续撤离至富乐山高地。图为在安置点中的男孩手拿铁锹和爸爸一起加固帐篷。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
5月29日,受唐家山堰塞湖溃坝险情影响,绵阳市游仙区沈家坝东街社区居民陆续撤离至富乐山高地。图为在安置点中的男孩手拿铁锹和爸爸一起加固帐篷。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
中新社绵阳五月三十日电 题:绵阳市民平静举家避险
中新社记者 应妮
这两天路过绵阳市游仙区政府,人们都会看到门口离地两米高处的一条红色粗线,旁边还标示着阿拉伯数字“一”,鲜红的颜色触目惊心。
其代表的涵义——如果上游唐家山堰塞湖出现三分之一溃堤险情,大水就将漫到这条线上,这也是“第一种”撤离方案,同时是目前最保守的方案之一,仍将动员十九万人口。
驱车行驶在偌大的绵阳城,路上罕有行人,两边商铺亦打烊,而行至富乐山上,则突然变成另一副光景:鸡犬之声起伏,帐篷里外的人串门说笑。
作为政府承诺的撤离安置点之一,富乐山公园景区将接纳游仙区沈家坝的周边居民,从山上望下去,绵阳市景尽收眼底,涪江、安昌江和芙蓉溪在山脚交汇,此刻这个交汇点已经干涸,政府提前放干江水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溃坝。
十岁的陈应在帐篷里和大一岁的姐姐打闹,小小年龄似乎尚不足以清楚意识眼下的境况。他们的父母是广安人,来绵阳打工已近十年。他家的帐篷是富乐山上最早搭起来的,以几根木棍支撑,搭上彩色塑料布,前后以床单布遮掩,就算是门了。这个四壁透风的家,在二十九日晚上的大雨中漏水,床也被淋湿了一角。
“我们在菜市场做一点儿小生意”,陈应的母亲羞涩地说,不肯告诉记者姓名,“不要被人家笑喔”。床下堆着几袋面粉,就是她说的生意。帐篷的一角摆着一张沙发,“这是给朋友睡的,她跟老公离婚了,晚上带着娃儿在这里”,她解释。这样一个简陋的家,依然无私地与人分享温暖。
离陈应家帐篷不远处,王炜的老公正在以十字镐铲土,他要在自家帐篷周围挖一圈土沟,“这是邻居教我们的,可以用来排水”,他们一家三口前天才在山上搭起帐篷。
汶川地震后,王炜夫妇十三号就带着食品和药品开车奔赴灾区,十三岁的儿子李松桃则在小姨担任护士长的五二零医院做志愿者。五天的灾区行王炜说自己面对惨象已经哭不出来,而五天的志愿者生活,让娇生惯养的李松桃懂得了珍惜,“现在的生活的确挺无奈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但和灾区相比,这就真的算不了什么了”。
与王炜家帐篷隔条马路的,是李碧华家。“我们兄弟姐妹五家人还有父母都住这里,年龄最大的七十三岁,最小的十七岁”,一伙人正在重新休整自家的帐篷,昨晚的雨急风大吹散了不少角落。“总不能事事都完全指望政府吧,我们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该自己承担一些;跟那些遭灾的地方一比,这也算不了什么了”,她感叹。
说话间,一辆大卡车载着满满一车军绿色帐篷从路边驶过,据说这是政府用来安置妇孺老幼及贫困家庭的。
等待,等待不确定的未来,无奈但平静。在绵阳,生活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