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的会商审议结果中,2008年汶川周围的一片区域都被列入了重点监测区,谁知独独在汶川发生了灾难!”
5月18日下午,在中国地震局召开的汶川大地震总指挥部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地震部门加强对余震的监测和趋势分析,加密、强化现场流动观测,把握震情的发展变化,及时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做好余震防范工作,防止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同时,要统筹安排力量,科学部署,做好全国其他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
在主震的巨大破坏力过去后,除了所有的救援工作按部就班开展之外,对于余震的监测已经成为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评委赵文津,现任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刘光勋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地质专家苗培实。
他们一致表示,有准确时间、地点、强度的地震预报是整个地震科学最大的难题。而且,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主震过后的余震,也是只能监测难以预报。汶川地震的受灾群众可能还要等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度过整个地震灾害。
专家们指出,在今后的地震研究工作中,要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要珍惜几代地震工作者留下的宝贵数据,要读懂、读透,要在现实工作中有更大范围的应用;在基础研究中,要拓开思路,地震是综合科学,要多学科、多方法地合力研究,争取早日实现对地震的成功预报。
“预报准确率在逐年下降”
受访的多位专家表示,一次强烈地震后,岩层一般不会立刻稳定下来,还会继续活动一段时间,把岩层中剩余的能量释放出来,所以就会有级数不同的余震发生。余震次数多少、持续时间长短不尽相同。一般而言,余震总是逐渐减少减弱,但是也会出现较大的余震并造成破坏。
截至5月21日,四川地震局共监测到余震6821次。其中,可感强余震至今没有停止。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在8.0级的主震过后,余震时刻都在发生,但多数是我们不能感觉到的小余震。当被问及具体的余震情况时,受访专家们都表示,对于还会发生多少次余震、震级达到多少,以及在哪个地方发生余震,目前并不能给出明确的判断。对于余震的预测也存在着很大难度。但余震的震中不会距离主震震中太远。
赵文津对本刊记者说,主余震之间的关联并不是都可以条分缕析地弄清楚。有主震必然会产生余震,但是不能从已经频繁发生的余震中给出判断,预测将来的情况。“现象归纳”不甚可靠,概念并不能提高认识水平。对于余震,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他判断说,由于汶川大地震震级高达8.0,因此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能会较长。其中,震区地应力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余震的衰减情况。
“我认为,主余震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苗培实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他说,在大主震发生后,地应力得到了巨大释放,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再次升高,随之发生强度较大的余震,但也可能会是多次的小强度释放。
提及对余震监测后的预报,苗培实表示:目前还比较困难,因为地下的地质状况非常复杂,岩石的组成类型又各不相同。在主震的巨大破坏以后,原来掌握的地质状况又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现在多是依据若干个地震监测台站提供的监测数据变化和地质构造情况,确定大致的震情走向。
赵文津介绍说,一般只能从大面积的监测入手,确定危险区域,然后逐步缩小可能发生地震的范围;对于发震时间也是从长期地震趋势入手,逐步逼近临震阶段;震级的确定与发震时间相似,主要依据前兆的幅度、频率等因素,再结合历史地震特点来判断。在专家会商中,这些探索预测会经过评审,而后提出6至7个重点监测区。
“作为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评委,我参加了六年的地震预报评审工作,深深地感到现行的地震预报面临很大挑战。从2002年到2007年,6年以来每年通过专家评审后上报国务院的地震预报意见中提出的重点监测区,预报准确率在逐年下降!在2007年的会商审议结果中,2008年汶川周围的一片区域都被列入了重点监测区,谁知独独在汶川发生了灾难!”77岁的赵文津说这话时表情痛苦,揉着太阳穴的左手在不停地颤抖。
本刊记者对赵文津说,《瞭望》新闻周刊在对北京基层地震监测站点的走访中了解到,设在房山、延庆郊区县的站点,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会商,对近期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如有异常,就可以作出更负责任的反应和上报。
赵文津表示,这种从上到下都存在的会商制度应该延续下去。“我希望在这次过后,地震预测工作的思路能够更完善一些,各级各部门能够形成合力,多路探索,尽早攻破预测难题。”
图片报道 | 更多>> |
|